“童年”是一个人生命历程的特定阶段,是人生之旅十分重要和珍贵的驿站,对人的终生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几乎所有的成年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栖居到童年生活中寻求一份慰籍。作为守候儿童精神世界的作文教学,应当将“儿童”放在核心的地位:让每一个孩子说童真的话,写童趣的事,抒童性的情,应当成为作文课主要使命,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神圣职责。
新的作文教学理念更多地关注着习作者的生命状态和精神自由。在这样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写作教学不仅仅是追求写作的知识和技巧,更多的,则是追寻一种儿童精神,一种全新的“儿童作文”。
“儿童作文”是儿童生命的自由表达和真情交流。我们的作文教学,如何让儿童最大限度地“展开双翼”,乘着童真、童趣、童心、童言自由飞翔呢?现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谈几点教学策略。
体验:抒写内心真实的感受
“用心体会,生活本来有滋有味”。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生活中的事件、人物、思想。由此可见,体验正是学生个性化表达的前提。但是,由于成人的佑护,儿童直面自然的机会不多,许多“体验”不是直接获得的,而是成人经验的复制,因而,呈现在文字中显得比较寡淡,不够鲜活,不够真切,缺乏童年的“感性”。“儿童作文”就是要让儿童回归自然,与自然直接对话,丰富童年的体验,丰盈童年的心智,使言语表达成为他们抒写心灵世界的窗口,咀嚼品味童年生活的酸甜苦辣。
“雨”对于孩子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有心的老师,如果问问孩子,下雨天他们都在哪里?学生的回答或许真让我们吃惊,他们不是躲在伞下,就是藏在父母的雨披中,甚至被隔绝在玻璃窗内,没有几个孩子欣赏过真正意义的雨景,更没有几个孩子有淋过雨记忆。现在的孩子离“雨”太远了,甚至找不到“雨”的感觉、雨的记忆。暑后开学不久,我们可以组织孩子们在雨天走出教室,让他们遭遇雨淋的痛快,让他们在雨中张大嘴巴尝一尝雨的滋味。当他们疯狂过足了瘾,个个成了落汤鸡后,再让他们记下自己切身的感受。学生中绝不会出现咬笔头、皱眉头的现象。
学生写习作的兴趣,因时间、地点、环境等的变化而变化,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写习作,学生就感觉不到困难。下雾、下雪,让他们走出教室,感受身处其中的欢乐;陌生人走进班级,就让他们及时记录下那人的衣着、动作和神情;运动会、跳绳等比赛,就让他们写写自己参与活动心情和感受;诉说心中的“不满”,阐述成长的“烦恼”,我们可以倾听到孩子们心中真实的“呐喊”……
当然,儿童的体验应当基于儿童的年龄特征,可以源自自然,可以源自社会,可以源自交往,风行水上,自然显现。所表达的真实体验,也不作技巧玩弄,不曲意拔高,否则容易出“假话、空话、套话”,背离“儿童作文”追求的本义。
阅读:润泽心灵激起表达的欲望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经典诗句,都说明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密切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小学生记忆的最佳时期,让他们阅读大量有益的书籍,在阅读中有意地引导他们议议,在“润物细无声”中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他们的语感,提升他们的品格,也让他们在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以利于他们厚积而薄发,意随笔动。
除了在课本中常会使用的续写、扩写、补写、串写等读写结合的训练外,我们还应选择贴近孩子心灵的话题进行争辩、探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每天的早读课、中午休息和下午的阅读课时间,从报刊书籍中精心筛选出那些短小精悍、以情感人、以智启人的文章,给学生朗读美文,或让学生互相交流欣赏美文。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会把学生带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感同身受。情到深处,学生有时高兴得手舞足蹈,有时感动得暗暗流泪。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可适时从遣词造句、构思立意等方面加以点拨指导,不仅欣赏了美文,还从中借鉴写作的方法。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找美文。学生搜集美文的过程,既是阅读的过程,也是搜集信息、学习语言、接见范例的过程。
比如读完曹文轩纯美文学《草房子》后,我们可以让学生交流书中最感兴趣的人物是哪一个?在他身上,你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影子?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就会把自己的心放到作品中,和文字交流,和人物对话;读完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后,让他们想象自己有一天也漂流到一个荒岛上,你会遇到哪些危险?怎样生活呢?怎样战胜困难呢?他们会用各种各样的突发奇想展现自己的勇气和智慧。……
当孩子们在阅读中看到了自己,在“聊天”中产生了共鸣,这样的学习还会无趣吗?经过大量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后,孩子的审美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少孩子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也用稚嫩的笔写着从心灵里流淌出来的故事。
实践:唤醒倾诉的愿望
小学生天生好动,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游戏是孩子们的天使,趣味是孩子们的老师(李白坚教授语)。”如果我们将游戏引入课堂,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参与欲望,让课堂活起来,隐藏指导的神圣面孔,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体验、交流中,激起孩子们对习作的兴趣,写作不就也成为一件乐事了吗?当学生真正对习作产生兴趣的时候,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写作,愿写,乐写,会写。他们的语言就会自由“舞蹈”。
小学作文教学应该突破“讲中写”的传统格局,走向“做中写”——让每一个孩子亲身去经历,在经历中体验成长的感觉;让每一个孩子拥有自己的经历,通过写作使之成为童年的“历史”,在写作中表达自我们,交流自我。我们可以把搜集或想到的活动内容“搬”到课堂上。“添鼻子”的游戏,让他们体验盲人的无助;“光着脚丫跑校园”,让他们感受亲吻大地的欣喜;“西服一‘套’”(以背诗为条件,西服为诱饵,谁先会背就奖“西服一套”,其实是套在身上再脱下来)的活动,告诫他们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清仓大甩卖”(把自己喜爱的玩具带到教室进行现场拍卖)的模拟,劝告他们要珍惜父母的劳动……几周下来,孩子们都在期待着丰富多彩的活动,就像企盼着微机课、体育课一样,甚至心情更强烈。
实践,让他们积累了丰富的习作素材;实践,让他们经历了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实践,唤醒了他们与他人交流的欲望;实践,营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童年快乐,还是一份宝贵的童年记忆。
训练:“无为”指导更休闲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内容是一个重要习作课程资源。它的编排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力地促进了儿童习作表达水平的螺旋式上升。但传统的习作课受时间限制,受内容制约,每周只能在固定的时间里指导学生写作教材里规定的内容,不管孩子是否有写作欲望,不管孩子是否有相关的素材积累,习作教学依然要进行下去。再加上教师“经典”的教学模式(出示习作要求——审题——指导——写作——讲评)来教学,学生就会“最怕星期五”(一般学校都安排在周五有习作课)。因此,我们面对教材中的习作,有必要营造一个“无为”的情境来遮掩“有为”的习作动机,在无声处练笔,诱发他们的写作愿望。
课本中的其他习作训练,我们也会给他们创设一个交流写作的平台。写人改为写竞选词,展现人物的独特个性;叙事让他们告诉好友,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写景就让他们写导游词,表现物态景观的美丽风景;介绍物产,就让他们写说明书,展示物产知名的程度和推广价值……
作文课堂应该没有“边界”,自然而为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经营”习作内容,以趣味性作为内在动机,来启动、维持和调节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诱发他们的阅读写作愿望,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心情愉悦地去思索,去表达,去倾诉。让他们自由倾吐心中的积蓄,放胆抒发自己的真情,童趣就会挥洒得酣畅淋漓。
评价:欣赏儿童的率真本性
世界的一切对儿童来说是好奇的,他们对周围的世界总是充满着好奇,充满着浓郁的探究欲望。他们总会用自己明亮的双眼去观察世界,用纯真的心灵去体验生活,发现世界的神奇变化,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儿童作文”不是用手写出来的文字,而是用心灵描摹出来的图画。社会百态,世间万物在儿童的眼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一切都是亲切可人的:一朵小花是春天的微笑,一枝爬到隔壁去的丝瓜藤是“离家出走”,小河里的一个个石头投下溅起的水花是河的“酒窝”……即使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在儿童的眼里,也可以发生无穷无尽的故事,也可以编出趣味盎然的情节。儿童正是凭着这种独特的思维,大胆而放纵地用饱蘸颜料的色笔在洁白的纸上信笔涂鸦。
我们切不可用成人的眼光去审视这些用文字绘成的作品。因为这些文字稚嫩,需要我们呵护;因为这些文字确实不合常理,经不起推敲,但这恰恰是儿童意愿的真实流露。我们要懂得欣赏,“蹲下来”看孩子们的习作,用一种欣赏的眼光来评价每篇习作,你会发现,稚嫩的习作中,总会有圈点之处,精妙之笔:要么是好题诱人,要么是情节感人,要么是描写动人,要么是一“词”惊人……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要和过去相比,看到他们的进步,好学生应与发表之作对比,树立更大的信心,让全体学生都能成功,而不是“一枝独秀”。我们唯一需要而且必须要做的就是,引导儿童及时将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写下来,让其成为孩子们一辈子乐此不疲的回忆。
……
童年是多梦的季节,儿童是情感的王子。他们的心中充盈着想象的激情,蓄积着天真的笑容,扑棱着翻飞的情感。作文是儿童的精神家园。为了儿童一生的快乐,就让我们们和孩子们一起去探索和实践“儿童”作文吧。愿小学语文教师能多几分人文追求,多几分真诚、灵动的儿童气息,能在作文中,呵护、滋养、催生孩子们的纯真、可爱的童心,从而享受“童话”带来的精彩!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