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在家中备《桂花雨》,随手将课文递给同是四年级的儿子,便有了如下对话:读了课文后桂花给你的印象是什么?(香);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么?(摇);从文中你感受到什么?(童年的快乐);真的是自家院中的桂花最香?(不见得,自家种的有感情);读了文章还有什么感受?(无)。
显然,通过初步的阅读,学生能够体会作者爱桂花的情感,能够感受到童年的快乐,然而文本背后所传递的若隐若现的、蕴含其间的思亲人、恋家乡的感情并不是学生可以轻易感受和捕捉到的,对作品中琦君精彩的文字语言也是需要一定的引导才能领会的。基于此,在《桂花雨》的实际阅读教学中,我重视引导学生去触摸和感悟文字所蕴涵的审美因素,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贯串文字感知、文字理解、文字思维、文字想象,在文字与含义、文字与形象、文字与情感的反复转换中,即在文本语言的浸润中,培养学生对文字审美的特有感受力,以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实现语文教学的审美化。
一,从文字中读出表达的语言魅力
《桂花雨》的文笔质朴自然,清新淡雅,犹如桂花散发出的幽幽香气。学生阅读能够从其优美的语句中感受到桂花的香味,但如何帮助学生由文字感知进而体会文字表达的魅力,使学生能够在接受语言审美的熏陶和感染的同时,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悟性呢?
教学片段实录如下:
师:文章第一自然段提到“香味迷人”是从感觉上说,第二自然段中第一句又说香气味儿(出示并请学生读:“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出了桂花浓郁的香味?
生:我从“浸”字体会桂花浓郁的香味。浸是浸泡,浸泡在水里,四周围全是水,全被水包围住了。“浸在桂花香味里”,就是说周围全被桂花的香味包围了,四面八方都充满了香气。
师:这是从程度上写香味的浓。还有吗?
生:我从“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上看出香味浓郁。不单是前后几家邻居,也不单是左右几家邻居,而是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都浸在香气里。
师:乡下住房前后都有空地,十几户人家地方就不小了。这是从范围上写香味的浓。还有吗?
生:(沉默)
师:还可以从说话的语气上去体会。我们可以比较两个句子的语气(听读):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
听出来了吗?
生:后一个句子语气比较强。
师:不错。用“都”是一般说法,而“没有不”是一种特别的说法。“没有”加上“不”意思说“个个都是,没有一家例外”。这叫双重否定,用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子,就大大加重人们的心理感受。我们用作者赞美的心情读读这一句。
生:(齐读)
师:仅仅一句话,我们读了好像亲自感受到桂花特有的香气,就是因为作者从程度上、范围上,语气上多角度表现,才形成一种强烈的语言效果。我们只有仔细地阅读、体悟,才能充分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魅力。
师:我们还能领会作者在这一句里隐含的一层意思。这一句话里隐含了一个地点,一种感情。你们发现了没有?
生:(无语)
师:作者说,香气布满了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那隐含了什么地点?
生:作者自己的家。
师:对,前后左右中嘛。作者的家在中心,是自己家的桂花香气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散发的,这是作者引以为豪的。后来说“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的话就从这里引发的,爱家和爱桂花的情感是融合在一起的。我们带着一种爱家的情感读读这句话(学生读中体会)。
〔这一教学段是运用“文字——意义”的转换,让学生充分接受文本语言的浸润。本段教学的要点:1.学生的自读较粗疏。教学中,我引导他们细心、充分地阅读课文。只有精细的阅读(读和思)才能有所发现,有所获得;2.学生的自读满足于情节内容(比如:“桂花很香”)。教学中,我不仅让他们领会语言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习语言的表达、运用。本节教学就是引导他们认识花香浓郁是从程度上、范围上、语气上的多种角度表现的;3.学生的自读较快,偏重于感知事物。教学中,我让他们体会学习语言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模糊感知,而要抓住重点的或关键的词语,具体深入地解读(比如抓“浸”、“前后左右”、“没有不”等),这样才能从细节中体会语言运用的魅力。4、本节教学还设置了一种思维推理,发现语言的隐含义与思想感情。语言浸润最能体现的就是这样语言钻研、分析、解读,这应该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精髓。
二,从文字中读出鲜活画面
从文学的全过程来看,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必须经过读者的解读活动,才能将作品从静态的物质符号中解放出来还原为鲜活的生命,实现有生命的审美现实。也只有通过作品的解读和接受,作品才能“实现由无生气的意义痕迹向有生气的意义转换”(伽达默尔语)。
摇桂花本是大人的事,童年的琦君却尝到了其中的乐趣。儿童的快乐在摇桂花一段的文字描写中得到了集中体现。摇花前是写缠母亲央求摇花,摇花中是写欢快的摇花场面,摇花后是写全家庆丰年的场景。此处的片段教学,我力求通过平面文字的阅读,通过“文字——形象”的转换,在学生眼前出现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传达日常的生活气息。
教学片段实录如下:
师:看第一层缠母亲央求摇花。如果把第一层画成一幅画,该怎样画?画上要出现人物,要尽力体现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学生思考)
怎样画出缠着母亲?
生:牵衣角摇晃,嘴里说“妈,怎么还不摇桂花?”
生:妈妈要到院子里,伸手拦着不让妈妈走。
生:跟着妈妈走到东,走到西,嘴里不停地央求。
生:干脆抱着妈妈的腿或者腰,耍赖!……
师:谁能读出缠的语气?(各人轻声读,再互读,最后老师指名读。学生读起来或平常,或柔和,或撒娇,或耍赖……经过评议,最后读出了渴望,读出了迫不及待。)
第二层“摇花乐”是重点,教学中是通过分析课文插图来实现“文字——形象”转换的。
师:母亲答应摇桂花了。“摇花乐”这一节该怎样画?课文画了一幅插图,我们对照课文看看这幅插图画得怎样?
生:课文上说“抱着桂花树摇”,画上是“抓着摇”。
生:课文上说“使劲摇”,画上看不出在使劲摇。
生:使劲摇应该很兴奋、很激动,画上的小孩脸上看不出来。
生:课文说:“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画上看不出落得满头满身。
生:课文上说:桂花纷纷落下时,她大声喊叫,画上也看不出。
师:你们说得很好,“摇桂花”的场面出现了。
(老师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面对面展开对话,引导学生读出感情)
师:(走向学生甲):如果是你在摇,你激动吗?你怎样喊?(学生甲读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老师走向学生乙):如果带你在摇,你兴奋吗?你怎样喊?(学生乙读喊)
(老师走向学生丙):如果是你在摇,你高兴吗?你怎样喊?(学生丙读喊)
师:花在使劲摇动中纷纷落下,花的香气在摇动、飘落下中充分散发出来。这桂花像密密的雨散落在头上、脸上、眼睫毛上、身上,香气也飘散在全身上下和周围空气中。她开心、脸红、淌汗、气喘吁吁,那时的世界尽是桂花、桂花,桂花般的雨粒,纷纷扬扬,连绵不断。这时她有一种特别神奇、特别舒畅的感受。这种感受融入她兴奋、激动、快乐的心情,只有通过“喊”才能表达出来(师表情范读):“啊!好香的桂花雨呀!”(师生共读)让我们都来喊:“啊!好香的桂花雨啊!
第三层写“庆丰收”,是让学生想象、描绘:人物净手、上花、点香、吟诗的场面。
这一教学段是运用“文字——形象”的转换让学生充分接受文本语言的浸润。小学语文课文普遍是记叙文与文学作品。这种类型的课文表现的人、事、物、景,主要都是具体的形象及画面或场景。文字阅读的机制是形象思维,发展儿童形象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段教学的要点:1.形象思维的核心是想象,在教学中我让儿童就文字想象描绘出人物活动的三个画面,是具体促进儿童的想象力;2.认识人物形象,跟抽象思维一样,需要作形象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具体化等思维活动。如“缠”的认识,具有分析、具体化的性质。儿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缠住母亲”作了多种分析和具体化的思维活动,生动地、丰富地表现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又如“摇花乐”是运用比较的思维,在比较中理解了课文一系列的词语,如“抱”、“使劲”、“纷纷”、“满头满身”。这种对照,实际上也是在促进儿童的思维批判性,不唯书,而唯实。3.在教学中,不仅注意了人物动作想象,还关注了人物声音想象。一次是央求母亲说话的想象和摹拟,一次是“喊”的想象和摹拟。这两种声音想象与表情朗读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以达到贴近原作,生动表现作者与儿童读者情感的相互融合。4.本段教学我又运用了与个体学生面对面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具有一种冲击力,推动教学进入高潮。5.在教学中我还运用了综合描述的手段。如以抒情语调描述落花缤纷,香溢身心,以补充儿童表述的不足,发挥文本语言的浸润作用。另外示范朗读“喊叫”,促使儿童情感体验充分宣泄,并体现课堂上师生互动,共同体会文本的教学原则。
三,从文字中读出隐含的丰富情感
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陶冶学生心灵、塑造学生性情与人格、建构学生情感和精神世界的过程。课文最后的文字学习过程正是这样的建构过程。这一段的教学难点很大,它不像“摇花乐”那样详细展开,也不像“摇花乐”与儿童生活经验那样的贴近,它只先淡淡一笔交代一下,而思亲、恋乡、忆童趣的情感跟儿童读者的情感又相距甚远。我的教学首先让儿童理清时空转化的事实,再引导他们体会作品人物的情感。
师:课文最后是怎样写的呢?请各人自读最后两节(学生自读)
你们读出了什么?(学生无语)
师:看出她们家有什么变化了吗?这时的“我”还是那个小姑娘吗?“母亲”还是年轻的妈妈吗?这时的“家”还是浙江永嘉县原来的家吗?看出变化没有?
生:作者长大了,母亲年老了,家也不是原来的“旧宅院”那个家了。
师:所以,作者写的是以后长大时的事。当年的小姑娘已是有名的作家琦君,她母亲定居在台湾,琦君从美国回到台湾她母亲家看望老太太。
从老太太话中,你们能看出她很想念什么?
生:很想念家乡旧宅院的金桂。
师:从哪里看出的?
生:从“常常”看出。“常常”是经常,次数较多,说明母亲一直在想念自家的桂花。
生:从“比不得”看出。再香的桂花都比不得它老家的桂花。
生:从“金桂”一词看出。把自己家的桂花说是金桂,又好看,又好香,她很想念。
师:琦君从外地总要带桂花来安慰母亲,母亲却忘不了自己家色美香浓的桂花,但是她再也看不到了。
师:母亲想念桂花,作者都想起什么?
生:想起童年时的“摇花乐”,想起那桂花雨来。
师:“想起”这个词很重要。童年的生活,家乡的事只能在“想起”中才出现。这一切都成了不会再有的过去。过去只能在回想中出现,在梦里出现。人一想起过去在故乡的生活,心里总有一种伤感的滋味。这种怀念故乡的情感,或是爱故乡事物的情感叫乡情。人离开故乡后都有这种怀念故乡,爱故乡的情感。琦君在美国,在台湾就写了不少怀念故乡的作品,如《水是故乡的甜》、《母心似天堂》、《灯景旧情怀》等。怀念故乡的乡情跟亲情、友情、爱情都是牵动人心的美好感情。
让我们重新朗读这两个自然段,体会她怀念故乡生活的情感(练读)。
“文学——意义”的转换、“文字——形象”的转换、“文字——情感”的转换,是小学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接受文本语言浸润的三个主要的方式与途径。本段教学运用的主要是“文字——情感”转换的方式。本段教学的要点:1、先理事后入情。情感源于生活与事物。学生没弄清时空转换,景物皆非,人物变化,是不可能体会作品人物的伤逝怀乡的情感;2、作品人物的情感是学生生活经验所没有的。我在教学中采取是引导与植入的渐进方法。如对“乡情”的解说就是讲述植入。毕竟是四年级的孩子,只要求有所体会就行了,这与“桂花乐”的情感激越的处理是不能比的。一方面是主题与非主题有别,一方面是儿童生活经验迥异,两者处理的要求与力度就根本不同。3、“文字——情感”转换的特点,一要提出触发情感的问题,二要突出抒发情感的词句(如扣住“想念”,“常常”、“比不得”、“金桂”、“想起”);三要朗读体会,以声传情。注意表现情感的关键词语,它们具有触发情感的决定作用,而这些词语的感悟与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语文教学要求又是相辅相成的。
【作者单位: 镇江市京口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