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508

[ 曹莹 文选 ]   

让语文教学活色生香

◇ 曹莹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课虽结束了,但这首经典的军营歌曲却久久萦绕在耳畔。我有幸在南京聆听了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的《白杨》一课,享受了一场华美的视觉盛宴,这节课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朴实、真实、扎实,还可以灵动、生动、活色生香。
  
  一、扎实有效润物无声
  “抓题眼,品文字,概框架,学写法,写感触……”目标明确,层层深入。课的开始孙老师开门见山,把学生带入到了那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天和地昏黄一体,艰苦的环境在学生心里扎根,建设边疆的愿望在学生心里萌发。抓住关键词“高大挺拔”,通过品读对话,体会到白杨的坚韧,不畏艰苦的内在品格。通过三句排比“他们只知道……不知道……”体会爸爸建设祖国边疆的高贵品质,不仅如此,孙老师充分挖掘教材,借物喻人,以文串文(歌词《小白杨》引出茅盾的《白杨礼赞》),孙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从不同题材的文章中感悟白杨树深刻的寓意。
  孙老师的课堂语言如春风细雨,滋润着那些幼小的心灵,更如一把打开成功的钥匙,启发着孩子们去思考、去探索。孙老师在课堂中饱含深情地这样引导:“作者为什么不写白杨的外秀而详写白杨的内秀呢”?“爸爸的话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你读出了什么呢?老师喜欢听不一样的感觉”。“把爸爸的内心世界读出来,单个读可以代表你的情感。”等等。一次次饱含深情的启发,让学生读出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读出了字里行间的绵绵情意。还有这样赞美的评价:“有点高了,还不是非常高。”“有水平的发言,起码应该是本科。”“田静,你的语言好美哟!”不但让学生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更让学生在被赞美的同时想到我还要做得更好。这不正是老师们所期望的吗?
  
  二、循循善诱活用教材
  孙老师谈吐自然大方,语言有魅力,他循循善诱,学生在智慧的海洋里自由地遨游,学生的回答令在场听课老师惊叹。他善于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同样的话语当孙老师说出,效果截然不同。我平时也曾用过类似的方法教学,也会问学生:“你看到课题,有何疑问?“然后展开教学,但效果一般。而孙老师有磁力的话语一出,学生便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在场学生、现场老师都不知不觉走进孙老师的课堂教学之中了。孙老师设计问题科学、合理。如孙老师问:“课文为什么要写白杨,白杨和爸爸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各抒己见,把课推上了高潮,使所有在场学生和听课老师都看到了白杨、爸爸的不平凡之处,学生更加崇敬爸爸,更加敬佩那些默默无闻、为国奉献的人。
  孙老师在课堂上循序渐进,先引导学生读文,抓住课文的知识点,学生读得透,老师抓得实,然后,共同总结出《白杨》一课的写作特点。接着,孙老师让学生运用课堂上的学习方法和掌握的知识,快速地梳理出拓展的课外名篇的中心和写作特色。至此,学生不仅领略到几种借物喻人的文章表达方法,而且实实在在地掌握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本领。所以,接下来学生的仿写精彩纷呈。
  三、读写结合一课一得
  孙老师的教学充分凸显了高年级的重点训练--篇的特色。在小结中,他对整篇课文的写作特点作了归纳。仿写训练没有像一般的课堂那样只是应景,而是把工作做得扎扎实实。先是从课文中领悟表达特点,然后通过拓展的例文进一步明确写作方法,一切前期工作做足了,当学生跃跃欲试,不吐不快时,放手让学生充分练写,使多种表达方式如戈壁滩上的小白杨一样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心底,进而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
  语文课堂要求读与写结合,课的最后,孙老师问学生:“除了白杨,你最欣赏的植物是什么?为什么喜欢?”要求仿照白杨写一种植物,学生读懂了文本,掌握了写作方法,智慧的火花在此时喷射而出。用孙老师的话就是读写结合,一课一得。
  总之,孙老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巧妙,水到渠成,没有作秀,孙老师的课堂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细细琢磨。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小学】
  

让语文教学活色生香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