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554

[ 陈国豪 文选 ]   

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 陈国豪

  口语,是人的内在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等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改变重文轻语的传统习惯,已是刻不容缓。目前课堂上进行的一些口语训练,也只是使学生只会在静态的语境中“自说自话”,一旦遇到动态的交际语境,便心慌口讷,无法应对。这严重制约和影响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发说话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了兴趣,就有了热情,更有了让生命勃发的原动力。因而只要教师在起步阶段注意引导,努力创造说话氛围,消除学生怕说错,怕说不好的顾虑,保护好他们的说话欲望,那么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方面,我们就迈向了成功的一步。比如以轮流制的形式,每天由两个学生负责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一分钟演讲”。起初,三言两语即可;一个学年后,言之有序,条理清晰便成;随着年级的升高,则鼓励讲得完整,甚至精彩。演讲的内容可由教师事先指定,也可由学生自选,或是搜集网上报纸新闻谈体会,或者结合语文教材的实际说话训练展开演说,或者是一则幽默、笑话等,总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这样做,不但能增加学生的阅读信息量,还能让学生把注意力由课间休息转入到课堂学习状态上来,培养了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促进学生语言表达的良好心理和言谈风度的形成。
  二,注重朗读训练,形成言语风格
  重视朗读训练,一方面让学生多听录音朗读和教师范读,通过直接感受语调、语气的变化和体态语言去深刻感受语言的情感;另一方面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口头语”去充分表达发挥。如分角色朗读、换角色演讲、“课本剧”表演、想象延伸等都是口语练习的好形式。长期训练,学生不仅可以积累丰富而规范的语汇,而且能不断增强语感,促学生水到渠成的准确用语、表情达意。俗话说,“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朗读的巨大潜能,热情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训练中,不但使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得更规范,还能把朗读“内化”和“运用”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更加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达到较好的梯度。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必须善于启发学生理解所读的内容,全情投入,融自身感情于语言文字的描写叙述中,以准确地感受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境和思想感情,最后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加以深化理解。
  三,运用背诵积累,加强言谈修养
  语言训练不可缺少背诵,学生通过背诵能较好地积累词汇,并在进行“内化吸收”的同时,使他们才思通畅而不枯竭。在语文教学中,不但指导学生背诵的方法,而且要求学生全情投入地反复朗读课文的精彩片段。这样就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识记思维,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素材,使学生在不断提高言语表达水平的同时,逐步加强自身的言谈修养,做到能随机应变、才思敏捷。除了背诵,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听故事。根据小学生这个心理特点,可以组织他们收听有较强趣味的录音故事,并要求学生说出重点,交互质疑、解惑,复述故事。总之,不拘一格,尽量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口语交际创造好一切条件。布置学生在校外留心大人们的对话,辨析人们口语交际中的“毛病”,学习幽默风趣的对话。在“语文活动课”中常开展“听进去,说出来”的小型活动,努力促成向生活、向周边人学习口语和交际的方式方法。
  四,指导会话表演,提高表达能力
  教材中的语言既规范又口语化,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对于语言知识的积累有其独到之处,既可再现故事情节,又可强化语言的记忆储存。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自由表演。学生们表演着各自的角色,各尽其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学习的效果,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应该在课上做学生的忠实听众,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如组织“贴鼻子”、“画嘴巴”等游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简单的游戏,然后指导说;可提示:游戏开始我们做什么?过程怎样?结果怎样?你觉得哪部分最有趣?为什么有趣?观众的反应怎样?组织劳动竞赛活动。如组织“钉扣子”等比赛。然后按先后顺序说说活动的经过、结果及自己的感受。组织手工剪、贴、画活动。由教师提供几个简单的图形或符号,让学生通过手工剪、贴、画后,再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所完成的过程及其内容。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学校】
  

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