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526

[ 张震 文选 ]   

可以触及的诗意

◇ 张震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三百》到《唐诗三百首》那些泽被后世美不胜收的艺术菁华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而高考对古代诗歌鉴赏考查的加强,也符合了当代语文教学中文学性特征加强的趋势。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引导当代这些惯于手握鼠标的电子青年去会见古代圣贤,体味古风古韵,真是当下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
  笔者认为将信息技术与高中古典诗歌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活在当代的求知者也不可能超脱网络。我们依据什么把教育领域中这两个热点问题联系在一起?它将向我们展现出一幅什么样的学与教的图景?在深入推进的 过程中,它又将面临哪些挑战呢?
  
  一、清泉本应石上流
  利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影可为学生带来一泓可以触摸的诗意清泉,毫不夸张地说,可见明月影,可闻清泉声响。
  我们知道海伦凯勒的故事,盲聋的海伦对于安妮老师教给的一点词汇如针、帽子、杯子和坐、站、走等动词一开始只当是一种简单的游戏,无法体会这些词汇的真正含义。一日,安妮带着海伦到水房去汲水,当清凉的水流过海伦的手时,她在海伦的手上拼下了“w-a-t-e-r”(水)这一单词。海伦后来回忆说:“不知怎地,语言的迷突然被揭开了,我终于知道水就是流过我手心的一种物质。这个活的字唤醒了我的灵魂,给我以光明、希望、快乐。”
  海伦的语言谜团就通过这样轻轻的触摸而诗意地解开了,我们知道诗歌意境深远,感情丰富,语言精练准确,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常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开阔视野,增长心智,提高文化品味。现行的人教版和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均选取了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作家的优秀诗歌,但往往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均感到陌生疏远,故而诗歌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而信息技术与之整合则解决了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为诗歌配以声情并茂的朗诵,有的甚至是带有视频的朗诵,还有优美的视频图片以及flash制作的诗歌改编的歌曲等等。不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笔者在《登高和登高诗歌》的网络教学中,抓住诗歌的诵读、内容的理解、审美的熏陶这些中心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或放或收,时教时学,在丰富的资源和多种的学习方式中充分体会诗歌学习的审美愉悦。真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学生沉浸于诗境之中的时候,诗歌的固有魅力就真的滚滚而来了。
  二、何必幽咽冰下难
  诗歌语言的朦胧、模糊、混沌为人们提供了表达丰富含蓄感情的最好介质。而人的感情、性格、思维、心理活动等因为其抽象不可捉摸,而难以用词语直接地精确地加以表达。因此表现这一范围的词语本身就带上模糊性。故而传统的诗歌教学,注定存在着某些局限,例如单调的教学资源与媒体、封闭的教学形式以及呆滞的教学过程。
  过去,课堂诗歌教学的主要资源就是课本和教参,学生手上则只有课文和练习而已;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朗诵,顶多会用录音机播放一下朗读录音;为了增强诗词的直观性,有时也会找幅画来辅助教学,相对单调。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归纳诗意的串讲式,教师不断面向集体提问、讲解,学生全无自主学习的自由,何谈潜心领会的时间,导致有限的教学时间在学生等待提问,以及教师和个别学生的一问一答中慢慢消耗掉了,大多数学生语言实践的权利被悄悄而“合理”地剥夺了,教学知识面窄,学生的主动性也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更得不到培养发展,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便普遍存在。
  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和设备,完全可以穿透语言文字的扶疏枝叶,可以打碎理解想象的障碍坚冰,可以最大限度地突破破传统诗歌课堂教学的局限,有力地提高诗歌教学的课堂效率和大大拓宽课后的学习方向。
  笔者曾经上过一堂示范性网络课《就是那一只蟋蟀》,为了让学生明白意象是诗人借以寄托感情的载体,在诗歌中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特别精心制作了flash以及视频网络资源来帮助学生了解一般诗歌中意象表达的情感,如杨柳寓惜别,圆月牵思念,落叶翻失意,春风吹得意,古迹多怀旧,梅花有傲骨。这样在后期的讨论中学生很踊跃地说出一般的审美的习惯:如“望月人怀远”“见流水惜年华”“春女伤心秋士悲怀”“梧桐细雨衬凄凉”等等。打破了意象这块坚冰,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了。
  
  三、问渠那得清如许
  传统语文课上的“半亩方塘”常常是学生围着教师转,学生兴趣寡然,参与率低,大部分学生甘当“观众”,感觉好似“众生皆醉师独醒”。
  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课堂单向度的学习方式,逐渐使学生由参与学习直至达到学会学习。这曾经是诗歌教学中最困扰我的一个问题。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诗歌教学,学生始终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的进行自主活动,包括浏览网页、举证例文、回答问题、课堂讨论、交流每个环节,全体学生都能认真思索、积极参与、发现问题、深入挖掘、肯说愿写、乐于交流、平等互助、勇于竞争,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学生完全从被动接受者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自由选择、自主探索的主体地位。在网上教学中,学生学习效果可以即时大范围交流,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例如,教学李清照的《一剪梅》,我指导学生先登录本校网络,指导学生自由浏览链接的相关资料,了解该词的作者、写作背景等情况。学生在完成这些的基础上,还自己在网上查找视频的朗诵,以及flash制作的邓丽君演唱的歌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网络查找等自主性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词的理解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课堂上的讨论非常踊跃,课后有同学从网上下载了梁衡《乱世中的美神》介绍给大家传阅,普及了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知识。有同学找来了邓丽君80年代畅销的宋词演唱唱片《淡淡幽情》。大家听后都觉得宋词很美,许多同学进而去买来《宋词三百首》研读,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难以达到的效果。
  
  四、万水千山总是情。
  诗歌是情感的结晶,教师无论如何利用外部手段,都不要忘记自己必须首先进入角色,这样才可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诗学就是情学,诗是心灵的燃烧。诗歌教学与鉴赏,不能只满足于释词译句。听录音也好,看画面也好,最重要的是自己融入角色,把自己的感情全部投入进去,这样才能感染别人。如果冷冰冰地以一个电脑操作员的态度来点击朗读、分析、讲解,必会索然寡味。电声光影其实并不能完全替代语文老师的一颦一笑,语言声调。
  通过信息技术与诗歌教学的完美结合,可以更真切地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讴歌,对人生社会的思索,从而获得某种启迪与感悟。比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我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到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个很特出的人物,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他心胸豁达,气质清明。在《水调歌头》一词中,他处在醉与醒之间,既不像屈原那样遗世而独立,也不跟有些文人似的和其泥而扬其尘。他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有些厌倦的,他也渴望上升到一个更纯净的高度,然而他却忍受不了这种寒冷。他就是这样处在一个矛盾的情境之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王菲的演唱和视频男中音富有感染力的朗诵,更把学生们带入词人的情感世界。
  许多同学通过此课学习中链接了余秋雨的散文《苏东坡突围》,更深刻全面的了解了苏东坡其人其诗,还有的同学更进一步在网上搜索并阅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们认识到感情是诗的直接表现对象,也是诗的内在生命。
  
  诗歌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属于时代的产物,正象所有处于起步阶段的新生事物一样,具体运作总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课堂上的师生如何恰当地直接交流;资源的大量、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一些基础知识容易被忽略等。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也将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诗歌的教学艺术就像任何艺术,都在于突破因袭的模式,创造独特的美学风范。为什么一定要让那些美不胜收的内容变得枯燥无味,死气沉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完全可以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必将创设出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
  
  

可以触及的诗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