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教育工作六年,我十分庆幸自己赶上了教育改革的大潮,新课改的理念犹如一座灯塔,指引我前进的方向,在我偏离航线时及时提醒我。
一、 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
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感叹:要是班里都是这样的好学生该多好啊!我也是经常这样感叹的。尤其是那几个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同学,我罚也罚过,批也批过,劝也劝过,但就是达不到要求。一日集体教研时翻出《走进新课程》,不经意间几个字映入眼帘:“以学生发展为本!”我的学生都发展了吗?那些令我头疼的几人,怎样才能让他们发展?我望着窗外燕子山上高矮不齐的松树,心中一颤:松树如此,学生能整齐划一?能达到一个标准吗?
班里有个女孩,性格内向,说话也不利索,几乎每节课站起来回答问题都是埋着头,用极小的声音说话。这样的次数多了,我便不耐烦地教训他:“每次都这样,你说给谁听呢?你就不能大大方方地回答问题吗?”每当此时,她便会把头埋得更低,手心里出的汗把一张纸弄得皱皱巴巴的。她的作文也很差,句子不成句子,篇幅也很短。我便对她的妈妈做“工作”,建议她给孩子请家教。第二周,我便得知她的妈妈给她请了语数外三科的家教,外加一个钢琴家教,周末排得满满的。我想这下可好了,不久的将来她会很快达到我的要求的。但每次考试我仍然很失望。她妈妈也反映:她经常在家里莫名其妙地哭。
现在想来,我自以为是的教育给这个孩子造成了多么大的伤害啊!我们整天说:“为人师者,要以学生为本!”实际上我“以自己为本”,我没能正确地摆放自己与学生的位置。我总是习惯于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的权威性的位置上,学生犹如我手中的一堆棋子,我总是习惯于下命令让他们做这做那,以为他们能在我这般的“打造”下成长为令我满意、令家长满意、令社会满意的合格人才,却惟独忽视了主体——学生本身的感受和承受力。他们是否适应这样的方式?他们内心又在想些什么?我现在认为老师应该准备许多把尺子,不同的尺子用在不同的学生身上,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高个子都像姚明一样去NBA,也不能要求所有的好嗓子都像宋祖英一样到国外开演唱会,同样我们也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出类拔萃。我们教师的职责就在于使每个孩子都得到自己的充足发展,发扬他们的长处,改正他们的不足,使学生成为各有各的特色的 “人”,而不是车间里生产的一个标准的“产品”。
二、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谈到学生的创新问题,人们很自然地想起了《希望月报》上提到的“雪融化了是春天”这个典型事例。一位老师在课堂上问了这样一个问题:“雪融化了是什么?”一个孩子响亮地回答道:“春天!”然而,这位老师却一本正经地告诉他错了,并把“标准答案”写在黑板上: “雪融化了是水!”此时此刻,我的脑海里浮现出那幅漫画: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坐在教室里,一个老师,拿着一把大剪刀,咔嚓咔嚓地剪短了一双双想象的翅膀!一群能“考试的专业学生”由此诞生了!为什么老师会把原本活泼的课堂变得如此单调呢?我想最根本的就是教师素质的偏低,不晓得如此照本宣科的教学,是对孩子天性的扼杀。记得《人民教育》曾刊登过一篇文章,讲的是美国一所普通小学的阅读课。文章大意是:上课铃响了,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了讲《灰姑娘》的故事,孩子很快就讲完了,老师表示感谢后开始提问:“你们喜欢故事里的哪个人物?不喜欢哪个?为什么?”孩子说:“我喜欢辛黛瑞拉,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姐姐,因为辛黛瑞拉善良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很恶毒。”另一个孩子说:“要是到了午夜辛黛瑞拉还没有来得及回到南瓜车上,她就会变成原来脏兮兮的样子,那就惨了。”老师顺势而导:“是呀,所以你们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着装,一定要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要不然会吓到你的朋友的。”全班大笑。接着老师又问道:“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她去参加舞会?”学生想了一小会儿,有的举手说:“如果我是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参加舞会的,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老师说:“是的,所以,我们听到或看到的后妈好像都不是好人,其实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别人的孩子。”……老师问:“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吗?”过了好一会,有学生举手:“过了午夜应该是一切都恢复原样,可是水晶鞋却没有变回去。”老师:“天哪,你太棒了!大家看,就是再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不要害怕出错。我相信如果你们中间有人将来成为作家,一定会比这个作家强得多。”孩子们欢呼雀跃,一堂阅读课结束了。
反思我们现在的阅读课,大多是被动的。带着对作家及其作品的顶礼膜拜来赏析,告诉学生这个作家如何伟大,曾得过什么奖,出版过多少文集,是如何了不起。在老师和学生的心目中,作家是权威,作家写的文章必须认真读,认真记,老师就像是输送带,向学生输送作者的知识思想、观点、情感。学生在这样的阅读课上享受不到自主阅读的快乐,享受不到自己的顿悟和灵感,对于素质教育来说,这种教学方法落后了,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
意识到这一问题,2008年,我教小学六年级语文时,结合综合性学习单元——轻叩诗歌的大门,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写自己想写的。我惊喜地发现,孩子的内心世界是那么的丰富有趣,而他们写出的文字又是那么的清新感人。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一个平时很不起眼的孩子写了一首《童年》:“童年笑了,裂开一张金色的嘴,洞缺的牙齿里,风呼呼地刮着。”还有一个平日里调皮捣蛋的男孩子写出了这样的一首诗《赠恩师》:“恩师情深自难忘,投身杏坛数十年。吾辈不知教学苦,但知恩师情深重。恩师身老已养年,学子天天念恩师。恩师不忘众弟子,昨日归来共欢聚。”平时总是一副小大人模样的班长写道:“我们玩耍的时候,会吹泡泡,那海里的鱼儿们也吹泡泡,他们是不是和我们一样在玩呢?”孩子们的内心我们何曾真正地去了解过?这一首首小诗向我们展示的是多么有生命力、多么有创造力的孩子啊!
新课改带给我的影响是深远的,作为一线老师,我想我最应该做的就是继续学习新课标,并努力将之转化为实际教学行为,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开元国际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