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555

[ 纪学兰 文选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 “留白”艺术

◇ 纪学兰

  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师也可以像其他艺术创作一样讲究留白的艺术。那么,如何具体运用这种“留白”艺术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表达上留白,让学生自我体验和感受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披文入情,由情入境,“入境始觉亲”,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如《赠汪伦》,这是诗人李白临别桃花潭时赠给汪伦的一首诗,以表达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诗中只写了“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而汪伦是怎样送行、李白又是怎样向汪伦道别的情节就不得而知了。我在教学这首诗时,就启发学生进行情节性发散:先想想在你家做客的客人要回去时,你是怎样向客人道别的?再想想李白与汪伦告别时双方都可能说些什么话?怎么说?是什么样的礼节?这一下同学们兴趣盎然,有的扮演汪伦拱着手说:“老兄啊,恕不远送,一路保重啊!”有的扮演李白挥着手说:“好兄弟,回去吧,谢谢你的盛情,还有美酒,咱们后会有期……”他们表演得惟妙惟肖,课堂气氛一下子达到了高潮。
  二、知识上留白,让学生自我构建和完善
  在课堂上,可以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所以这种空白的设计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填补空白处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比如说《但愿人长久》一文,主要写的是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的经过。文中描述了苏轼因思念分别七年之久的弟弟而埋怨月亮的无情,此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发散:回忆在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有哪些借月亮表达思乡、思亲之情的呢?(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生活中你所知道的哪些歌曲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如《十五的月亮》)师生同诵同唱,以达到感情上的共鸣。课文接着写苏轼由埋怨转而想到月亮的阴晴圆缺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也是不可避免的,心中豁然开朗,因而吟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名句。课文中只出现了《水调歌头》的一部分,而词中前面的句子则用了省略号。这时,我有抓住省略号进行知识性发散:你们课外读过这首词吗?你们知道这省略号省略的内容吗?课文中苏轼埋怨月亮的无情与词中的哪几句相对应呢?同学们积极动脑、回忆,有的举手回答,有的羡慕,有的不解。在这种情况下我出示了词的全部内容,让学生整体感知,反复朗读,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三、思考上留白,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现
  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过程。有的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教师就心满意足,这种教学方式不科学,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如古诗《游园不值》,它既是一首春天的诗,又是一幅立体的画。诗人游园看花但进不了门,只能由探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想象满园的春色,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园内春景到底如何?园主人又是个怎样的人?诗人后来有没有见到他……这一系列问题萦绕着学生。在教学时,我先提出这些疑惑之处,然后要求学生续写课文。学生经过思考,写下了一句句精彩的话语:有的想象诗人第二天进入园内,看到了满园姹紫嫣红,蝴蝶飞舞,蜜峰采花,黄莺高歌,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有的说诗人也是个爱养花的人,虽说没见到园主人,但通过书信来往,切磋了种植方面的技艺,两人的感情与日俱增;有的说园主人是个淡泊名利的高洁之士,却十分好客,第二天备上美味佳肴款待客人,席间,诗人借酒吟诗,又创作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留芳后世……学生敞开思路,各抒已见,他们的创造才能得以表现,也进一步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热情。
  四、心理上留白,让学生探索的热情被激发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等交织在一起,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刻。教师要善于创设这样的空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第一次抱母亲》一文时,我试图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文,与作者一起经历一个发现母爱、理解母爱的过程,唤醒他们爱的体验,激发他们爱的情感。于是在学到“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句时,引导学生围绕“你的母亲是这样的吗?”进行交流。学生们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说出了感受。有的说:我的母亲也是这样的,凡是我学习上、生活上需要什么,她总是满足我的要求,可她总舍不得为自己买点什么。有的说:每天早上,妈妈都早早起床为我准备营养充足的早餐;每天晚上,我睡觉了,妈妈还在洗衣服。还有的说:我的妈妈原来脸上很光滑,很漂亮,但现在已出现了一些皱纹,这都是因为她太辛苦了。说着说着,孩子们都动情了,有的甚至眼里闪动着晶莹的泪花。此时的他们比任何时候都热爱自己的母亲,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讲究“留白”艺术,有利于激活文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丰富知识,感悟人生,受到人生启迪及美的熏陶。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 “留白”艺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