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列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当前小学生在阅读习惯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读书效率比较低。如何改正这些不良习惯,培养良好习惯,提高阅读能力,这是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书简》中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老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那么,应该培养学生哪些好的读书习惯?又怎样培养呢?
一、 培养学生大声朗读的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会有这样的现象,用相同的读书时间读相同的内容,有些同学读得非常流利,可有的同学却总是结结巴巴,为什么朗读情况相差这么大呢?当然,原因不是单一的,但通过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那些读书不流利的学生早读课上往往有个共同的问题——不爱大声朗读课文,总是似读非读地看着课文。众所周知,小学生年龄小,好奇爱动,自我控制能力差,意志薄弱,读书目的不明确,注意力不集中,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读书质量。而大声朗读则需要集中精力,大脑处于“排空”状态,学生一字一句地朗读,字字见于书,出于口,发于心,读着读着就进入了文本,逐步感受到语言的音乐美和节奏美,读书变成了一种快乐,于是读课文不再是包袱和累赘了。
但凡差生,就是不大声读课文。因此就应从大声朗读开始训练,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激发兴趣,训练胆量,端正仪表。
二、 培养学生静默读书习惯
古人读书,注重“熟读”“精思”。熟读侧重于朗读,精思侧重于默读。当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时,教师就必须对学生进行默读训练。默读即是不出声地读,是用“心”去读。要求学生默读时用眼睛看,让字、词、句在脑子里留下印象。开始时,学生会感到不习惯,他们有的会轻声地读,有的虽不出声但嘴唇在动,实际上是“默朗读”,教师要随时提醒,随时纠正。
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有的教师会觉得课堂气氛沉闷就走过场,而富有经验的老师,每节课都会郑重其事地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学生默读,因为这 “静悄悄”的学习环境,更适合学生聚精会神地思考。学生注意力越集中,越利于开启思维的大门,利于思维能力的形成,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而且默读的形式更具有随意性,可慢可快,可随学生的理解情况自我调节,既可逐字逐句地读,又可快速浏览,读错或是不熟悉的地方还可以返回再读,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养成默读习惯,就能博览群书,受益终生。
三、 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这句话的完成有前提条件,就是边读边思,读书不思考就等于白读。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阅读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在孩子们阅读的过程中,注意纠正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毛病。我总结出一些方法:
1.根据课题提问。学生看到课题后就猜想课文的内容,从而带着疑问读书,就能全面掌握课文内容。如在看到《黄河的主人》这一课题时,就可引导学生这样疑问:“谁是黄河的主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黄河的主人?”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利于理解课文。
2.整体感知式提问。在读完课文之后,习惯性地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分别在哪些段落?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等等。坚持下去就能形成习惯,学生在拿到课外书之后,也会照此阅读。
3.提纲挈领式提问。读完课文后,可以抓住课文中的一个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进行提问,在解决这个问题后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其他问题也能迎刃而解。在指导学生理解关键性的词语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工具书并使之成为习惯。
4. 批判式提问。读完文章之后,带着批判的眼光审视文本,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收获。例如鼓励学生经常思考:作家为什么要这么写?不这样写行不行?再写些什么内容会更好等等。针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问自己“为什么”,可以由表及里,深入思索;问自己“为什么不”,可以培养逆向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
四、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看书,这是徐特立的一条重要的学习经验。啥叫动笔墨?就是在书本上圈圈点点,圈出佳句,点出要旨;或是在本子上抄抄记记,抄下锦言,记下心得。
读书时为什么一定要动笔墨?这是因为动笔墨,就得动脑筋,动脑思索,对书上内容的理解就深化,动笔墨的过程,就是理解、消化所学知识的过程,对所读内容理解越透彻,体会越深刻,则记忆越牢固。当然,动笔墨不是字字都记,事事都记,而是把那些最精彩的、对自己最有用的部分记下来。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一种境界,读书进入这个境界才能获得成功。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后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