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548

[ 高继业 文选 ]   

有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催化剂

◇ 高继业

  一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教学正在成为当下教育的共同追求。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元素,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评价问题,已引起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为此,我校于2005年5月申报并主持了南通市立项课题《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评价研究》,旨在从课堂评价的角度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
  什么是有效评价?我们首先必须对课堂学习活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比如说,小学生学习小学教材,教材对小学生有作用,而小学生对教材也有作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用自己的观点解读了教材的内容,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出一个概念,而且建构是和教学同步的,学习者的学习完全是自主的活动①。从这一理念出发,我们认为,有效评价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对话和沟通的一种方式,是师生间的一种互动。教师以此启发、引导、点拨、激励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掌握方法,训练技能,发展情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根据课题方案,我们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初始阶段,着重考察课堂教学中的评价现状,并进行本质分析;攻坚阶段,重点研究课堂中有效评价的类型、方式及功用;总结阶段,侧重于综合整理研究心得,形成有一定价值的成果。
  1.广泛调研,了解现状。学校充分发动课题组成员深入学校语文、数学、英语各类课堂,开展认真的调研活动。通过听课、记录分析、梳理,我们发现当前课堂上教师的评价和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①评价观念落后。一是重结果,轻过程,二是重教材知识,轻情感态度;三是重优秀学生,轻学困学生;四是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更有教师整堂课上少有评价,对学生在课堂中一些精彩表现误以为极平常之事而不加点评、不加激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②评价缺乏真诚。不管学生说了点什么,都以溢美的话表示鼓励。这种夸大其词、不切实际的廉价表扬,不仅容易麻痹学生学习的心理,而且易使学生沾沾自喜,丧失深入学习的进取心。
  ③评价手段单调。面对学生的表现,要么以“好的,坐下”打发学生;要么以“不对,再想想”敷衍学生;要么就是“棒棒棒,你真棒”,“行行行,你真行”。单调的手段、重复的评价,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学习索然无味,进而产生厌倦课堂、厌倦学习的心理。
  ④评价主体单一。细观现时的评价,大多是由教师发出,而学生参与评价的现象相对较少。评价主体单一,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反而容易造成迷信教师的状况,以教师的态度为自己的态度取向,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形成。
  2.立足课堂,孜孜以求。
  ①自我认识阶段。在了解整个课堂评价现状的同时,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立足于自己的课堂,给自己的课堂评价把把脉、画画像,找出优势和不足。
  ②自我求索阶段。一方面,我们要求课题组每个成员立足自己的课堂,以有效为准绳,有意识地研究和改进课堂评价,力求一课一得。另一方面,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每人每周上一堂研究课,请其他成员帮助自己听课、诊断。我们要求听课人员认真填好“课堂教学有效评价记载表”,在准确统计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写出自己的研究心得。表格设计如下:
  课堂教学有效评价记载表
  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 执教
  评价次数 有效次数 有效率 无效次数 无效率
  
  最满意的
  评价
  ③自我提高阶段。学校课题组给每位成员进行课堂教学录音和录相,并与执教老师一起解剖课堂,分析“评价”,总结得失,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共同研究解决评价中的存在问题。
  3.借“石”攻“玉”,完善自我。为了提高研究的效率,我们因校制宜定期举办沙龙活动,促进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
  ①名师评价艺术赏析。我们先后组织老师观看了于永正、窦桂梅、吴正宪等教育大家的课堂教学录相,要求教师对名师的课堂评价艺术进行专题赏析,在“走近名师、感悟精彩”的活动中学习大师的有效评价艺术。
  ②案例点评赛。每学期,我们都要组织成员开展案例点评赛。我们将本校教师典型的课堂整理成课堂实录,然后摘取相关片断,让老师们就有效评价问题各抒己见,见仁见智,引导老师从正反两方面看评价优劣,析评价理念,悟评价智慧,学评价技巧。
  ③聆听专家讲座。李镇西老师来了,我们组织老师认真听取专家的理论阐述和经验介绍,华应龙来了,我们组织教师观摩课堂,体验师生间朋友似的交往……
  ④专题汇报课。我们结合每一届的校内青年教师优课评比活动,组织课题成员相互观摩对方的课堂教学,在相互学习、相互激励中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
  三年的课堂实践,三年的探索反思,大家对课堂教学中“有效评价”的认识渐渐清晰起来。《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评价摭谈》、《多彩的课堂评价》等10多篇论文在《新语文学习》、《吉林教育》、《教育与探索》等多家刊物公开发表。老师们对“有效评价”形成了这样几点共识。
  1.评价要真诚自然。我们的研究表明,课堂上的鼓励赞赏,能给学生以莫大的鼓舞,是学生不断走向成功的动力。可如今的课堂却多了一份浮躁,少了一份真诚;多了一份做作,少了一份自然。有些老师漠视学生的回答错误,回避学生的偏颇观点,一味地给学生以肯定,以赞赏。这样言过其实的溢美之词,虽能博得学生的一时欢悦,却会给学生带来长久的伤害,是应该坚决摒弃的。教师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尊重学生,赏识学生,把真挚的师生情意、把对学生的拳拳爱心,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用一双会说话的眼睛,用一个会心的微笑,用一次温柔的抚摸,展现一个“真诚投入的我”。这样的课堂评价,才是教师从心灵深处流益出来的,远离了虚伪、远离了做作,才能唤起学生真情的投入。
  2.评价主体要多元。以往的评价主体,大多偏重于教师,这是不全面,也是不科学的。现代课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学生、教师、教材诸因素的和谐互动。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让学生在成为评价主体的同时获得发展。例如,语文课上老师设计以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加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表演之前,老师让大家说说如何演好剧中的人物。当几位学生表演结束后,老师又让其他学生评评剧中人物的表演,学生在评价中读书,在评价中思考,在评价中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试想,假如老师一人包揽了评价,焉能这样的教学效果呢?
  3.评价方法要多样。
  ①赏识性评价。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渴望得到别人赏识的愿望,对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评价学生的活动时,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在赏识中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课堂上当学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时,教师要有沙里淘金的眼光,委婉地指出学生的不足,尽力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当一个学生慢条斯理地读完第七小节,孙老师评价说:“孙老师特别欣赏你良好的心态,你看他读书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孙老师也要向你学。但有的时候,该快的时候,还是要快些,该慢的时候还是要慢一点,是不是?”既有鼓励,又有善意的矫正;既有委婉的批评,又呵护了学生的稚嫩的心灵。
  ②发展性评价。钟启泉教授指出:“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②因此,课堂上的师生交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应仅限于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而应立足于学生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立足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我们来看于永正老师在杭州的一次公开课的教学:
  师:课文会读了吗?要把课文读准、读流畅。我给你们时间准备。男生读给女生听一遍,女生再读给男生听一遍。你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同桌负责,发现对方有错一定要指正。
  (师巡视)
  师:课文读完了吗?谁来读?
  (一生站起来读,但没有读课题,就直接读课文内容了。)
  师:读课文要先读题。
  (这位学生就照着老师的话先读了课题,师听后示意他停下来)
  师:课题要读响亮,读清晰。读完课题,要稍停,再读课文。再练习练习,要对自己要求严格。
  (练习完后,师再找那位学生读,结果有了很大进步)
  师:孩子们,发现了吗?这次他读得可真好啊!请你再读一遍,我们再来欣赏一遍。
  (这时,学生因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小脸涨得通红,读得更富有激情了)
  从上述教学环节不难看出,于老师着眼未来,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他教给学生的读书方法和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对自己要求严格”,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中我们看到了学生从不会到会的变化过程,从不会学到会学的过程,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情感由弱而强的过程。在教师评价的引导下,学生实实在在历经了一个发展的过程。
  ③机智性评价。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就会千差万别,有的因理解不到位而无话可说,有的因表达欠准确而引起歧义,有的因说出离题的答案而产生令人难堪的情景。为此,教师要以宽广的胸怀包容学生的“犯错”,以幽默诙谐的话语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以机智的课堂评价化解令人尴尬的局面,从而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公开课《第一场雪》时,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指定的学生朗读雪后美景一段,他微笑着说:“看看谁的朗读能把我们带入美丽的雪景中去。”学生朗读完毕,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支老师诙谐地问道:“他把我们带进去没有?”学生们小声回答“没有”。“只把我们带到边上,是不是?”学生和听课老师会心一笑。支老师接着鼓励学生。当另一个学生朗读不如前者时,支老师开了个玩笑:“哦,他不但没有把我们领进去,反而又将我们领出来了。”霎时间,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机智性的评价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可以说,幽默是智慧的结晶,是课堂的润滑剂,是教师学识素养长期积淀。幽默风趣的评价使学生如沐春风,使课堂生机勃勃。
  ④描述性评价。传统课堂中的评价显得抽象笼统,这类评价往往只注重对“知识”的评价,而忽略了人的情感,不利于唤起学生的积极性。如“你读得很好。”“这道题你做得还不正确。”而现代课堂中的评价则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常常给学生以描述性的评价,这类评价形象生动,情感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位老师教学《黄河的主人》,当学生动情地读完课文时,教师这样评价:“你的朗读仿佛把我也带到了黄河边上,老师似乎看到了一位坚定、勇敢的黄河艄公!”这样的描述,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给学生的影响将是深刻和长远的。
  ⑤互动性评价。在新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学生参与评价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中给学生提供评价的条件、机会和场所,更能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双向交往过程,教师要善于把“绣球”抛给学生,将评价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既让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又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做避免了教师课上唱主角,学生当配角的现象。教师要充分发挥导评的作用,抓典型的发言,启发学生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师生互评等方式,拓展课堂评价的空间,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发展。
  在课题的实践与探究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只有不断更新教育思想,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丰厚自己的文化积淀,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才能使我们的课堂评价有效乃至高效。
  
  [参考文献:]
  ①孔企平:《有效学习和有效教学》,《新课程导刊》2004第4期。
  ②《追求有效:教学的永恒主题》,《江苏教育研究》2006第12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如城镇新民小学]
  
  

有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催化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