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学习中,个体的感悟各不相同。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带着不同的生活积累和智力情感走进课堂。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每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他们对文本产生的兴奋点以及对文本的解读,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独特的言语是他们的独特感受、独特情思与独特语言同构共生的产物。缺乏语言独特性的人,在言语感悟和表达中,往往缺乏自己的个性,常常人云亦云,拾人牙慧。
教师要机敏地捕捉生活的契机,循着学生的个性,以新奇感、神秘感、独特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开展个性化探究式阅读,既促进学生言语独特性的提高,又促进学生个性品格的完善。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独特感受,是最宝贵的学习资源和智力增长点,教师不仅要有“珍视”的意念,还必须具有发现学生这种“独特感受”的敏感和及时采取“珍视”行动的动力。在个性化阅读中,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地调动语言储备和生活积累,通过对文本的涵泳、体味、思考、评析,读出新意,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
一、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
语言学习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学与数理化教学相比,有着更广阔的天地。小学语文,大多是对生活情境的描述,虽然这些情境,学生多未亲身经历,但他们在丰富的生活中类似的画面,相近的意境,却并不少见。只要及时唤醒,加以运用,沟通联系,学生就能将语言文字还原为语言形象,将语言形象升华为自身感受。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扩大视野,增进积累,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扩大视野,增进积累,激活思考,语言学习才会有生命力,才会有灵气,才会有活力;儿童如果有了丰富的生活底蕴,就能将自己真切的思想和情感倾注于语言文字,在心灵与生活的碰撞中,迸发出言语之光。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美的形象,引导学生揣摩文本的意境,通过想象描述的方式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生成曼妙多姿的精彩课堂。支玉恒老师上古诗《枫桥夜泊》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诗歌后逐句想象,并描述诗句所蕴含的情境。学生沉浸在这样的意境中,语言描述一个比一个精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位教师在教学《风》时,这样激发学生的生活积累:
师:叶圣陶爷爷笔下的风就象个调皮的孩子,虽然我们看不到它,却能真实的感受到它。仔细想一想,风还会藏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像课文那样说一说。
生1: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裙子飘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小朋友身边了。
师:你说得真好,和叶圣陶爷爷一样细心呢!
生2: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国旗飘扬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到我们校园了。
师:你真会观察生活!
生3: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窗帘舞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教室里和我们一起听课呢。
师(激动地):孩子们,你们就是小诗人了!不但会观察生活,还把风描述的那样美……
萨特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本案例中,学生生活积累被充分调动,课文的情感激发了学生更美好的情感,风儿被孩子们注入了最美的灵性,课文语言变为孩子们的语言,想象体验让描述充满鲜活的诗意和灵动的缤纷色彩。
由此可见,生活体验被激活,与课文语言发生了联系,激发了学生的情思,就能诱使学生产生新的言语作品。而这些作品,又会重新存入学生的思维之中,不过这时的贮存,决不是简单的再存,而是赋予了新的意义、新的形象。这样,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去更深刻地认识生活,更敏感地感受生活,从而获得更多的人生体验。
二、激活学生的阅读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阅读积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探究、培养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中要注意唤醒、激活学生相关的阅读积累,让学生头脑中的库存语言在新的听说读写实践中发挥作用,使学生在表情达意时,一开口一动笔就会形成积淀下来的语感形式,从而达到语从心出,笔随心转的美妙境界。要丰富语言,我们必须把握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联系,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让它作为语言与精神同构的原材料,这样,才能在语言与精神的同构中产生新的“产品”,而与此同时,阅读积累也会随着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完善,成为学生库存中的活跃的有生命力的因子。
你看,一位老师在教完《雪》后引导学生对雪谈感受时,有人说它是可爱的,有人说它是温暖的,有人说它是可恶的……当让他们说出原因时,各人都如实地道出了原委,有认为雪景是美丽的,有想打雪仗的,有怕摔伤的……试想,如果学生说出自己对雪的讨厌之情后被教师斥责一通,强行让学生以雪的美、趣为话题写话说话,学生怎能写出说出如此画面有异、心愿不一、情感有别的话语呢?
我们的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不但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而且都已经通过各种途径、各种形式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阅读教学,只有激活学生积累的知识和文本进行同构、重组,才能实现阅读主体的自主构建。要实现对话的精彩,学生原有的阅读积淀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阅读视野越开阔、越高远,他们与文本的对话也就越深刻、越细腻、越丰富。
三、激活学生的情感积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教学磁场,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而产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儿童文学家冰心写的一篇散文,全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儿童和春天里充满着旺盛生命力的花朵。由于学生与文中的儿童年龄上接近,因此他们更容易去想儿童所想、乐儿童所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想象的练习,让学生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这是一番怎样生动、热闹的场面啊!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去描述,去体会孩子们的天真烂漫、无忧无虑。“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这是一幅多么绚丽多姿的画面呀!学生仿佛跟随着孩子们来到了这棵大海棠树跟前,“呀!这海棠花开得多么旺盛,真像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大家族。”“那粉红色的花瓣多么娇艳动人,真像一片片淡红的云絮飘在天边。”“你瞧,那一朵朵海棠花多么像孩子们的笑脸,是那么灿烂、那么饱满!”“我感觉海棠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她不断地将一簇簇、一团团的鲜花喷向空中,真像一座花泉!”此时的学生和文中的儿童已经融为一体,他们感受到了儿童和海棠花一样,是那样的生机勃勃和充满活力,他们感受到了儿童和春天带给人们的快乐和愉悦,他们陶醉于自己描绘的美妙意境中,陶醉于自己勾勒的无限快乐之中,激起了他们对春天的憧憬、对祖国的热爱,乃至在他们的心灵之中,逐渐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进取的探索精神。
儿童的想象绝不是没有情感的,丰富的原始表象只有在情感的作用下才能触发想象。教要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形象的感受来理解课文,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形成丰厚的积累,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造潜能。
四、激活学生的体验积累
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环境是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的直接反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班集体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情感状态及奋发学习的心理体验。
例《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依次出现这些动物来到荷叶伞下避雨的情景,同时给画面配以轻松的背景音乐和滴哒下雨的声音,这样将学生无声感知的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并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活的表象,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学们可能想:“下雨时,小鱼躲在荷叶姐姐的伞下,可能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以此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体验世界、情感世界和想象世界,体会到躲在荷叶姐姐伞下的小鱼、蜻蜓和青蛙,它们是多么幸福、温暖和快乐。
新课程呼唤充满乐学气氛和竞争快乐的生动、活泼的教育现象,为了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成长的喜悦,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不断创设情境,调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使学生的情绪在不断地参与、交往、思考的状态下持续高涨。
五、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强调的是厚积的道理。如何做到厚积呢? “克己、立志、持恒”中的持恒,就是说学习要持之以恒,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常用的谚语,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学会了品味生活,才会使生活的语言富有灵性。还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便会自然产生联想,将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选择重组,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得到永久储存。
鲁迅先生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在语言积累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地观察,大量地阅读主动地积累,养成“采蜜”的好习惯。教师要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指导他们在阅读中摘录好词佳句、名言警句、成语格言、优美诗词等,把生活学习、电影戏剧、报刊书籍、宣传标语,电视广播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好材料记录下来,积累课外语言,并在同学中进行传阅交流,互相观摩。这样直接、间接的语言材料积累多了,写文章就会语言丰富,表情达意就能挥洒自如。
学习语言重在积累,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生动、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学生的语文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命。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孩子们富有个性,他们的生活积累、精神世界、语言储备各具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引导他们进行有个性的精神探索,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语表达自己的生活,展示独特的心灵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培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