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源泉。”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教师的智慧语言决定智慧的课堂。
综观我们的课堂教学,教师恨不得从第一分钟讲到第四十分钟,讲的是口干舌燥,而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如果把每节课教师所讲的话整理出来,我们会发现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很少的,废话,罗嗦、重复占据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课堂效率自然低下。
面对这样的现象,许多教育学专家疾呼——精醇课堂语言,让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对课堂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笔者认为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不在于“数量”,关键在于所说的话是否有“质量”。拿提问来说,提多少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问题是否都经过精心的设计,都能够调动起学生的思维。不管是精心设计的精炼的提问,还是细小问题不断地追问,只要运用恰当,都能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精要提问,直奔知能关要
每节课中,我们的教师都会提出大量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但其中有不少问题是毫无价值,没有思维含量的,使得学生的思维得不到任何的提升与发展。或是问题激不起学生回答的兴致,无法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精炼提问语设计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听过薛传根校长执教的《夜雪》一诗,这样的感触更深——
老师提三个问题考考大家:
第一个问题:夜雪,诗人在哪儿?从字里行间找到依据。
师点一个“已”字,已经,很惊讶
诗人正在床上睡觉,没有下床。
第二个问题:他在屋里睡觉,怎么知道外面在下雪?
师:一句一句地读,每个同学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生;“复见窗户明”师:复见什么?雪。板书:视觉
生:“已讶衾枕冷”师板书:感觉
生:“时闻折竹声”师板书:听觉。
师:每一句都能让诗人感觉到雪,作者并没有看到外面的雪,这和平常写的雪有什么不一样?
师:侧面描写
第三个问题:这是一场大雪还是小雪?从文中找依据。
老师根据同学回答相应在词语下加点:时闻明重讶
师:为什么说雪重,而不说轻?
生:一堆堆的雪……师:有了第一层理解,还不错。
生:联系下一句“时闻”……师:有了第二层理解,还不错
生:因为雪下的时间长,雪又大,所以雪重。
生:这个“讶”是被冻醒的惊讶 师:雪真大。
师纠正“复“为” “又”的意思。
学生初次接触这首古诗,很茫然,不知如何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看似简单的三个问题,促使学生发现学习中的意义重点与其间的交互关系,使之产生顿悟作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通过这三个问题,教师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读懂了整首诗,多么精彩的提问设计啊!我们不得不感叹的薛法根老师的智慧,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精炼的课堂提问能有效的为教学服务,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处于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中,给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生机,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连续追问,开启灵性课堂
提问不是为问而问,点缀课堂;也不是为奇而奇,刁钻古怪;更不是为析而析,肢解课文,而是为了促使学生能高屋建瓴地思考。在课堂中,我们还经常看到老师讲到激动时,一连串地堆学生进行追问。所谓追问,就是把所传授的知识,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一环扣一环不断地发问学生。追问的特点是:问题较单纯,一般不具综合性,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追问时,声音要有高有低,说话时快时慢,要有突然性,以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回答追问,常由学生自由回答或教师自问自答,有时还故意叫几个正在开小差的同学回答,及时调控他们的精神状态。
且看蒋军晶老师执教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片段——
生:(朗读)“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师:好,这一段话,真的值得一读再读。因为这一段话,有人说王熙凤是一个语言学家,会说话,这一段话也就五六十个字,但是她关心到了林黛玉的方方面面,你们每一个人读一读这段话,待会儿我们交流,它关心到了哪些方面呢?读吧!
(生默读)
师:读好了吗?读好了,把头抬起来我们交流。你觉得王熙凤关心到了哪些方面?一个人说一处。
(生交流)……
师:你看,王熙凤就五六十个字全都——关心到了。真是热情,真是关心,待会儿我们再讨论。下面呢,我们再读这段话,同学们再读。有时候,读书呢要将心比心,假如你是林黛玉,母亲刚刚过世,又初来乍到,来到荣国府,心理是很复杂的,听到王熙凤说这段话,你听到哪一句话的时候会特别感动?来,读好之后我们再来交流。自己读,自己体会。
(生自由朗读)
师:好,入情入境了之后,你听到哪一句会特别感动?实话实说。
(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看,这一段话,真的可以读出那一份热情和关心。下面我们来朗读一下,谁来朗读这段话,把这份热情和关心送进去?
(三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师:同学们,我要跟这三位同学对话了,请你们仔细听,看看你能听出什么问题。三位同学,把自己当作王熙凤,因为刚才你们读了王熙凤嘛。我问你,你们只答“知道”或者“不知道”。(走向其中一生)请问妹妹几岁了?
(该生默然,全场轻笑,师示意只答“知道”或者“不知道”。)
师:请问妹妹几岁了?
生:不知道。
师:她上过学吗?
生:不知道。
师:现在吃什么药?
生:不知道。
师:一问三不知。那问题就来了,各位同学!王熙凤不是明明已经问了,怎么就不知道呢?为什么呀?(环视全场)不都问了吗?
师:同学们,如果王熙凤真的想知道答案,就刚才,我们读的这段话里边有一个地方肯定要停顿,哪一个地方?(示意举手)
生:“现吃什么药?”后面。
师:对啊,三个问题提完了肯定要停一停听林黛玉回答。如果她很想知道答案,在这段话里边估计她要停三次,对不对啊?每一个问题后面都得停一停。但是,王熙凤根本没有停下来,因为她根本不想知道答案,因为她说这段话别有用意(这个词语说的时候语调拖长)。那么她说这段话用意何在,用心何在呢?小组讨论一下。
这个片段是引导学生抓住王熙凤的语言,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短短51个字,为了让学生读懂文章,品出文味,老师接连不断地提了13个问题。这一连串的追问能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刺激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有利于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这一连串的追问,让学生关于王熙凤人物的性格又有了新的思考——她的热情是真的吗?既然不是真的,那就是虚假、虚伪。对,她是个虚伪的人!教学目标由此达到。因此,提问的又一个重要尺度:能促使学生去认真看书,刻苦攻读,禁绝来自他们当中的闭目应付,空话敷衍。
课堂提问是一门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它是我们老师智慧的体现,所以我们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和时机,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从而使教育的效果最优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