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脱节现象是一个客观现实,很多专家和学者早已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为改变这种状况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和实践。笔者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初中语文教师,力图从九年一贯制学校语文教学的整体架构的角度,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进行探讨。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之比较
(1)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看,初中、小学两阶段“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的本质没变。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个《标准》是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段的,它是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准确定义和科学认识。
小学语文教材重点虽然不在人文性,但所选课文除了注重识字功能外,大部分是文学作品或文学色彩很浓的文章。因此,小学语文课程具有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运用的能力,提升思想品德、陶冶情感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小学语文的工具性不仅表现在认知上,同时也体现在表情达意上,体现在发展学生的思想、情感及人格培养上。初中语文教材文学作品占绝大多数,人文内涵丰富,思想性也要比小学阶段深刻,课文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方面作用明显。但初中语文教学同样强调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仍然是教会学生正确、完美地使用祖国语言。中小学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和初中语文教学的一致性提供了可能。
(2)在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上,两阶段均强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课程标准》“目标”部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想象、联想、记忆、分析、归纳、比较、质疑等思维训练。”《课程标准》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来提出,反映了现代教育注重开发人的智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发展趋势,与传统教学只重视知识传授相比,无疑是很大的进步。
小学语文教学虽重视背诵记忆,但它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重视根据教材内容运用恰当的方法,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体现着小学语文教学重视字词教学的同时,亦重视在文本学习记忆中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探讨。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个“润物细无声”过程,而初中语文教学则无论从选文还是教学形式上,均已鲜明地从基本知识的识记向思想情感的品悟方面有机延伸。
(3)在阶段目标和方式方法上,两阶段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
一是阶段目标的不同。因为小学生记忆力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缘故,小学阶段的重点放在识字写字方面(要求认识2500个常用汉字),而在读、写、听、说方面仅作一般性的要求。初中阶段,针对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增强、感知较精确、理解能力也大为提高、观察较细微全面的特点,学习的重点逐步由识字写字(在小学2500字的基础上增加到3500字)过渡到阅读、作文、听说和基础知识的运用方面。
二是教学方式的不同。小学的课堂强调情趣和情境,中学的课堂偏重理性和条理;小学的朗读训练更为扎实和有效,中学的朗读训练强度渐渐加大;小学注重语文知识的识记和积累,而中学注重情感领悟和人文底蕴;小学以“半扶半放”的方式指导学生掌握学法,中学则以全面放手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等等。
二.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衔接的整体架构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可以从以下方面构建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衔接的整体架构。
(1)评价方式的延续性,做好学习心理的衔接。
从小学进入初中,学生面对新的老师、同学、环境,难免新奇、紧张甚至无所适从。他们往往会遇到很多心理“问题”,比如:成绩再怎么努力也是停滞不前;与其他同学相比总是有差距;与自己的小学成绩对比产生巨大落差;老师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等等。这些如果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有些同学甚至会因此而一蹶不振。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语文课程特点,注意评价方式的延续性,从小学到中学形成较为合理的一贯性的评价体系,有效地做好学生中小学学习心理的有效衔接:
1.注重使用“展望性”评价。所谓“展望性”评价,即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有“假设性”。小学初始年级,鼓励固然应是主要的评价方式;但单一的表扬会造成学生思维习惯的单向化、学习愉悦的浅表化和抗挫能力的薄弱化。“展望性”评价除要求在评价语言上使用以“假如你再把话说得完美一些……,那么便会……的效果”为特征的鼓励外,建立学生的“学习成长档案”,让学生对语文的习得和薄弱方面有清晰的认识,在能力发展“前景”展望中形成对自己语文学习发展的正确认识。
2.进行“尝试性”评价。学生对未来和未知均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尝试性”评价即是建立在此心理基础上的一种评价方式的创新——让学生对将要学习课文内容进行“尝试检测”。“尝试”的失败不仅不会带来学生的挫败感,反会使学生对未来的语文学习难度有所认识。而这种评价,不记录学生的失败,只记录学生的语文“潜力”,以期对学生形成有益的心理暗示。
3.形成“客观性”评价。“客观性”评价即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进行客观、冷静的评判。“客观性”评价由于其“冷峻”特征,不宜单独使用。在“展望性”评价和“尝试性”评价的基础上,“客观性”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接受系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及时对语文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校正。
当然,评价的形式不限于以上三类,笔者旨在说明,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管理一体的优势,在学生学习心理的整体架构上,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
(2)学习管理的整体性,做好学习习惯的衔接。
进入初中,学生会惊奇地发现,与小学老师们事事关心,面面俱到相比,初中老师管得较松,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作业的时间较多。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下,有些学生管不住自己,放任自流,不能自觉地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整体性管理,可以有效地做好学习习惯的衔接:
1.自觉预习与复习。课文先预习,比如语文的生字词自己先解决,课文大意要了解,不懂的先做记号,这样上起课来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课后还要复习,加强记忆,加强运用。
2.自觉做课堂笔记。培养在课堂上专注听讲的习惯,不仅听,还要思考和记忆,注意记重难点。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课堂笔记有助于养成记录习惯,也便于以后复习整理。
3.养成自评作业的习惯。要从方法上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行批改,及时改错,从而及时地反馈出学习的效果。很多老师让孩子准备纠错本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4.养成对文本质疑的习惯。这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手段。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批判地接受是科学的学习态度。初中学习需要质疑,善于思考,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3)教学指导的系统性,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
语文学习方法的探索和形成是一项系统工程,语文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方法指导,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做有心人,不断加强积累、丰富学习方法,并使其上升为一种自觉的语文学习的策略:
1.要学会有计划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做好计划是很重要的。比如:有计划地预习课文、复习练习,有计划地安排阅读课外书籍,有计划地进行练笔,有计划地随时查漏补缺。
2.分模块巩固与加强。小学老师讲完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后,会出与该段落或范文相关的模仿说话写句题。而中学老师则着重从写作手法写作主旨上揣摩领会,练习的片段题目与例文不完全一样,这就要求学生或从表现手法或从文章中心等角度上灵活运用。学习方法从模仿到理解,需要学生提前衔接,尤其是对文本的知识进行分模块巩固与加强。一般初中知识分为基础知识、巩固提升、补充提升,这就需要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做到有条理的去学习、去复习。
3.发现规律,举一反三。具体到每类知识点的学习,又都是有一定的规律或方法可循的,只要学生善于发现、总结,就一定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以古诗文阅读为例来说,品味诗中所流露的情感是同学们遇到比较多的一类题,仔细总结不难发现,诗人往往会寓情于景,因此同学们在回答此类题时注意剖析诗中所写之景,体会其“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奥妙,便很容易把握诗人在诗中所流露的情感了。
综上所述,在九年一贯制学校里,语文教师重在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学习的习惯、学习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衔接训练,从而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系统性、条理性、连贯性和整体性的意识,每天都“带着健康快乐的身心走进课堂”,诗意地栖居在学习语文的美好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