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8期 ID: 141634

[ 张红梅 文选 ]   

“活动单导学”中导与学的关系

◇ 张红梅

  “活动单导学”模式这个概念确定了教师学生的关系——“导”与“学”。以“导”引“学”,以“导”助“学”,以“导”督“学”,以“学”促“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导”始终要建立在学生的“学”的基础上,为“学”服务,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学’”。
  一.以“导”引“学”
  这里的“导”侧重于教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引导。这必然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吃透文本,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以趣味活动调动学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研读。在教学《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如果给文题加标点,你会用什么符号?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后发表出以下几个看法:“我们组认为可在‘男子汉’三个字上加双引号,因为文中介绍的这个男子汉实际上是个男孩子,用双引号以示强调。”“我们组认为可在句末加感叹号,因为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或谈论这个孩子时充盈内心的是一种喜爱和自豪之情。”教师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文章到底写的是男孩子呢还是男子汉?请大家通过读文章来完成这样一个活动,我认为他是一个男子汉(男孩子),理由是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一旦被激发出来,怎可能不投入到对文本的研读、学习、把握上去!
  二.以“导”助“学”
  学生在学的过程中难免生疑,如何解决?这时最好的办法是面对学生要学会把自己的想法见解高悬起来,揣着明白装糊涂,诱导学生自己一步步去解决。如在专题复习“图文转换”时,要求同学们说说“中国环境标志”的构图创意,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更多地注意到了山、水、太阳这些对象,对周围的“环”要么忽视了,要么表述不清,笼统写成周围有白色的环,图与文明显不符。如果教师这时急于赶时间,草草了事把答案一说,学生还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怎么办?不如再反过来做,让学生把所写的内容转化为图。各组确定一名画画较好的同学,一名同学读自己所写的构图创意,其他同学看有没有画错或画少了哪些对象,想想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学生们在自我学习中发现了图标构成的基本要素,掌握了图文转换的注意点。
  三.以“导”督“学”
  在活动单导学课堂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预设一课时的内容往往要两课时才能完成的情况。究其原因有多种,其中教学环节不紧凑是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单位时间内学生是动了,但效率不高。这时如何来体现教师“导”的作用呢?我觉得不妨学学“洋思”,对学生的活动有相应的达成目标和时间要求。比如说一篇文章,让学生初读课文,教师要明确多长时间读完,读时注意什么,读后或写或思或说什么,都要说清楚。不能千篇一律的,长短文都一个要求——大声地朗读,太笼统,结果一堂课下来是前松后紧,疲于应付活动单上的内容。在这里教师的“导”的督促作用主要用于提高学生“学”的单位时间内的效率上。
  四.以“学”促“导”
  备好课,上完课,这节课并没有结束,课后我们还需要静下心来反思,将自己课前的设计与课堂的实施做一番回顾和比较,哪些地方成功?哪些地方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还可以去问问学生学后的感受。将这些一一写下来,在下一次备课中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在学完《分享营火》这篇课文后,我写下了这么一段教后记:“今天课上讨论的‘对于约翰的做法,有人认为值得,有人认为不值得,你觉得约翰这样做值吗?’有同学提出了不值得。出于继续完成教学任务的考虑,我中断了这个问题的争论。现在想来,当时真应该让他们讨论一下。因为这是一个围绕舍己为人的价值的争论。课堂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师应该随机应变,培养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教后反思是“导”“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方法。
  在新课改理念下,在“活动单导学”作用下,老师的“导”是为了促进学生更有效的“学”,为“学”插上腾飞的翅膀;学生的“学”反过来又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更进一步提升“导”的艺术,实现真正意义的“导”“学”相长。
  
  张红梅,教师,现居江苏如皋。

“活动单导学”中导与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