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是人文化、资源化的教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更是重中之重。但是,目前我们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仅局限于校内外一些显性资源上,而大都忽略了校内外许多可利用的有价值的隐性资源。结合几年来新课程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挖掘:
一、教师和学生自身的资源:最有实力和最富潜力的隐性资源
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是学生直接接触、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本身就是极其丰富的课程资源,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影响着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生成和建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积极地尝试开发自身所具备的丰富资源。针对不同的课文,教师应进入角色、随情而发,使自己的语言丰富多彩。利用自己丰富的情感,较强的语言感染力,熏陶学生,使学生“披文入情”,更深刻地体验、领略作品中丰富的情感。例如在省名师送教下乡的活动中,刘飞耀老师教学《土地的誓言》一文时,在低缓的背景乐中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东北家乡富饶的物产”部分,用声音和内容传递作者的感情,感染学生的听觉和心灵。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他们思维敏捷、好奇心强,对事物的认识没有模式化的经验。学生们的成长经历、经验、情趣等,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在课堂中教师若能用好这些资源,激发他们的潜能,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针对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我设计了“我是一只小小鸟”这一主题。首先,让每位学生结合自己最喜欢的一张童年照片,与小组同学分享自己最难忘的童年趣事;其次,让每位学生说说自己名字的含义和其中的故事,因为名字受之于父母或其他的长辈,它是我们一生佩带的文字,每一个名字都包含着命名者美好的祝愿。
二、课堂中动态生成:最有活力的隐性课程资源
一堂有价值的语文课离不开精心设计的教案,但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事情的发生和发展,并不完全是教师所能预料并控制的。即使备课再充分,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变化。而这些动态的教学资源会成为新的教学增长点,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样的课堂教师不是按原先预定的计划进行教学,而是在当时课堂特定的环境下因势利导,创造性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
比如学习《社戏》一文,这是一篇展示景美、人美、生活美和情意美的美文,可当我导入问及学生时,回答出乎我的意料:“这篇课文一点也没趣,一点也不美!”“这篇文章太长了。”“鲁迅的文章太难理解了。”原来很多学生是因为课文长、因为作者而早已失去阅读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由此,我只好重新调整教学计划。原先的设想是,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归纳各部分的大意,再品味、分析课文景物描写和人物形象等。现在,我首先要在“趣”和“美”上做文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
我启发学生说:“现在,我们不把这篇文章当课文,也不把它看成是鲁迅的文章,而当作一位长辈向我们叙说他的童年趣事。让我们一起用童稚的好奇心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感受!”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我的引导下,一名男同学首先发言:“我认为他们偷豆很有趣。”“偷东西是不文明的行为,怎么还有趣呢?”一名学生反驳。于是,你一言我一语,从为什么偷到偷谁家的,从怎样偷到如何预防偷的秘密被发觉,从偷吃的豆谈到“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吃到那夜似的好豆”的原因。大家说出了偷的情趣,谈出了偷的欢乐,课堂气氛活跃。后来,我又趁机引导学生欣赏、感受“我”和小伙伴们在看社戏去归途中的“月夜行船”之美。文字是枯燥的,但内容是美的。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中,不仅发现作者是分别从视觉、听觉、嗅觉等侧面着笔来描写月夜行船中的景物的,还深入体会到了极富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特色,感悟到作者所寄托的无限美好的情思。
三、地域文化:取之不竭的隐性课程资源
生活是五彩的,地域是多样的,所以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也应是缤纷的。学生们生活的马站区域,地处浙江省最南端,东与东南濒海,南与西南毗连福建省,有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和地方文化特征。这些都应是一笔独具价值的课程资源,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我们有责任去挖掘地域文化丰富的内涵,以此影响教育学生,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为了利用好这丰厚的课程资源,我结合新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以下尝试:
1.渔寮景区——这里有被称为“东方夏威夷”的我国沿海大陆架最长的沙滩。潮退后平铺的细沙柔软如锻,远看沙面似积着一层浅水,在日照下闪着鳞光,但一走过去,连鞋底也不湿,使人引起“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联想。若选个孔道挖下去,便可挖到被称为“天下第一鲜”的文蛤。西岸口有堆大小不等的音乐石,用小石扣击,大都能发出音响,或重浊短促,或清越而悠扬,老百姓称为“响鼓”。另外还有奇礁怪洞,如“十八罗汉”、“一浪冲天”等。我们巧妙地挖掘这些资源,结合课文开展“走进渔寮”及“感受自然”的综合性活动,让学生加深对家乡的热爱,对自然环境的呵护之情。
2.蒲壮所城——蒲壮所城是历史上抗倭名城。这里现已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东临东海,北枕龙山,西峙合掌岩,南与福鼎市毗邻,唐末诗人陈陶由桐山去温州经过这里,留有《蒲门戍观海》诗:“廊落溟涨晓,蒲门郁苍苍,登楼礼东君,旭日生扶桑。”这里还有北宋时力主抗金的侍郎陈桷故宅遗址。建城时所挖的圆井,至今还被居民们所饮用。后营巷有明代抗倭义士陈老的庙(后英庙)和坟(守武真官墓)。利用这些地域资源结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学习,我们开展了“漫话蒲壮所城”、“民族心、民族魂”、“文化古城探源”等综合性活动,让学生参观文化古城,了解风俗民情,丰富学生的生活世界。同时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开展乡情教育,请蒲城的老一辈、民间艺人给学生们讲讲当年的抗倭英雄故事和人情风俗,让学生感受到古城及古城人的精神面貌。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们兴趣盎然,想象力、合作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提升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能力。
四、家庭亲情:永不褪色的隐性课程资源
“家”是一个人感情的归宿,家庭生活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库。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融入家庭生活中,体会亲情,为说真话、诉真情、写真文提供有利条件。如国庆长假,我布置了这样一道题:要求学生用心体验家长对自己的爱,并以日记、随感、照片等形式记录下来。长假后,学生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记录,有父母为自己买衣物、过生日、梳辫子的照片,有洋洋几千字的日记、随感,还有仿照冰心、泰戈尔的作品写的诗歌,写得虽然稚嫩却饱蘸激情。林玉婵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添一碗饭,这是多么平常的一件小事,可这是劳累了一天的妈妈添的;少吃一点儿菜,你也许不以为然,然而这是你和父母都喜欢的菜,但父母却有意无意地少吃一些;放学回家,你的手刚碰着门铃,门就吱嘎一声开了,随即露出一张亲切而喜悦的笑脸。这些平常生活中的小事,前天如此,昨天如此,今天依然如此,但当我决定记下来时,我发现是那么多,那么温暖,那么幸福。”类似这样的细腻记录数不胜数,且字里行间饱含着学生们对父母亲人爱的理解和感激,同时文笔超乎平常的流畅和生动。这样的亲情,本身就是一种直接进入学生心灵层面的隐性教学资源。
总之,语文世界是广阔的、复杂的、立体的,教师应该充分开发并利用好各种隐性课程资源,形成多种格局的学习环境,以丰富学生学习的经历,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兴趣、好奇心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从而更好地提高语文能力!
(作者单位:苍南县马站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