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7期 ID: 140557

[ 周建祥 文选 ]   

中考古诗阅读题应对策略

◇ 周建祥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诵读古诗词有助于提升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有助于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古诗阅读在各地中考中均有所体现,古诗赏析倍受青睐。如何在古诗阅读中立于不败之地?笔者以为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
  
   一.把握考点,明确方向
  
   古诗考查的内容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题、揣摩作者情感、赏析表达技巧为主。常见考点有:“理解诗意,感知形象,品味语言,分析技巧。”
  
   二.注重积累,聚沙成塔
  
   语文学习离不开积累,古诗阅读尤其需要积累。只有大量诵读积累,才能聚沙成塔。
   1、了解作者,奠定赏析之基
   知人论世,对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杰出诗人,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如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沉郁顿挫”是其主要风格,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经历了“安史之乱”,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其代表作有“三吏”和“三别”。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他的如超脱自然陶渊明;飘逸洒脱李白;平易自然白乐天;诗中有画王维;豪放大气苏东坡;雄壮畅快辛弃疾;婉约含蓄李清照等,我们也要知道作者生平经历,对其创作风格也要了然于心。对不熟悉的诗人则要借助诗下注释,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为赏析铺下基石。
   2、明确背景,把握诗歌之调
   诗言志,读诗要明确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唐朝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诗人杜甫主要生活在这一时期。而宋朝的抗金、抗元也是重要的历史,整个民族都渴望收复失地,统一中原,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主要生活在这时期。其作品流露出中华儿女强烈的爱国情感。遇到生疏的诗歌要善于利用诗下的注释,从中捕捉时代信息。只有明白时代旋律,才能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3、把握意象,领悟诗歌之旨
   诗言志,把握意象,可领悟诗歌之旨,“意象”指的是诗歌中寄寓着作者情感的物象,联系着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它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和固定性,不同的意象往往具有特定的含义,在诗歌中往往显示着大致相同的主旨。如古人常通过游子、折柳、天涯、家书、归雁、秋、落叶等意象表达思乡思亲之情。古诗常见意象:杨柳-惜别;菊花-高雅;莲花-高洁;月光-思念;秋雨-忧愁;鸿雁-思乡怀亲;大漠-苍凉;梅花-冰清玉洁,坚强清高、敢为人先;杜鹃-哀怨、凄凉、思归等。
   4、掌握手法,品味诗歌之妙
   诗歌常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来增强艺术效果。如“比喻、比拟、对偶、互文、双关、夸张、反复”等;“用典、对比、象征、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小中见大、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比兴、渲染、铺垫、抑扬”等。此外,还需了解五种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议论、叙述、说明。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就运用了典故,诗人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像派遣魏尚赦免冯唐那样重新重用自己。通过对写作手法的把握,才能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三.抓关键词,握住赏析之匙
  
   阅读古诗要培养学生抓关键词的习惯,有些关键词就是题眼,这样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就能准确解读诗歌。
   1、从标题中找关键词、看题眼,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分析:题眼是“送”,送朋友出使安西,安西地处偏远,因而举杯相送,依依惜别。
   2、从诗句中找关键词,关键词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意境。,如《泊秦淮》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通过对“烟、笼、月、水、沙”等词的分析,可知画面的朦胧(迷蒙);“寒”则透出了画面的冷寂。
   3、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形容词。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见”是无意中看到的意思,更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然闲适和恬静的心境。
   抓住了关键词,就是握住了解读诗歌的金钥匙,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此外,我们还可从诗词的题材入手,把握诗词的主要内容,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1、山水、田园诗;2、思乡诗;3、送别;4、边塞诗;5、怀古;6、爱国;7、写景、咏物诗。这类诗常见主题: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离愁别恨、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
  只有把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养成抓关键词思考分析的习惯,注重积累,才能在古诗阅读中如鱼得水,才能在考试中应对自如。
  
  周建祥,教师,现居江苏阜宁。

中考古诗阅读题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