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1期 ID: 156291

[ 周建祥 文选 ]   

阅读教学要重视习惯的培养

◇ 周建祥

   内容摘要:语文课堂应重视习惯的培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阅读教学尤其要重视对学生习惯的培养,本文就阅读习惯的有效培养方法进行探索。
   关键词:阅读教学 培养 方法
  
   一.培养动笔的习惯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一定要让学生养成动笔的习惯,养成读书做批注的习惯。读书动笔,就是在书本的字里行间进行圈点,在文旁、文后或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评论。圈点是用不同的符号作出标记,或为了加深印象,或为了深入思考,或表示自己的感情态度;评论是圈点过程中感悟到的,用简洁的话语表达出来。圈点和评论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完成的,是思考和感悟的结果。
   二.培养积累的习惯
   语言是听说读写的基础、先导,积累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石。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一种关键手段。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在阅读中随时随地积累,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写作技法摘录下来。吸收他人的新鲜词汇,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让学生积累生字雅词、佳句美段、行文结构、写作思路,在积累的基础上,强化熟读和背诵。逐渐将他人的语汇、语言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储蓄和积累,进而丰厚自己的素养,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长期积累,就可聚沙成塔,自然可以达到文思如泉、妙笔生花的境地。
   三.培养质疑的习惯
   阅读教学怎样才能富有实效?学生怎样才能会读书?笔者以为:质疑,是学生主动进入阅读大门的金鈅匙,是学生自主式、参与讨论式和创新式学习的最佳载体和支点。学贵有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陆九渊集.语录下》)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教师要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为学生搭建质疑的平台。教师不仅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以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还要把质疑的方法教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该提出问题的地方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质疑:(1)从标题上质疑,抓住“题眼”进行质疑,引发思考,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在矛盾处质疑,有些文章内容之间、语言之间有看似排斥、对立的矛盾现象,实则匠心独运。引导学生在这样的地方质疑,能帮助其深刻的解读文本。(3)在重难点处质疑。抓住文本的重点和难点质疑,更易于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章主旨。(4)在作者感情的聚焦点质疑。文本中,常常有凝聚了作者浓厚感情的句子,抓住这样的句子质疑,能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5)在用语上质疑,对文章运用语言的特点进行质疑,体会遣词用语的精妙之处。(6)标点上质疑,特别注意引号、省略号、破折号,弄清它们的表达作用。(7)在文本精彩处质疑,引导学生认真解读、质疑文本精彩之处,能更好的把握中心、分析人物形象、品析语言、赏析艺术特色等。如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有位学生质疑:为什么作者用胡屠户抽嘴巴的方式来唤醒范进呢?这实际上是一个关涉对吴敬梓作品讽刺艺术手法深入挖掘的好问题。
   四.培养抓关键词句的习惯
   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阅读要重视语境,常言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要理解文本,这就要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的习惯。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思考、分析,抓住了关键词句,就是抓住了文本的要害,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阅读教学就能举重若轻,教学显得大巧若拙。教学《春》时,引导学生品析语句:“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笼”。“笼”字是“笼罩”的意思,化静为动写出了烟雨迷蒙的乡村美景。通过指导学法,品味语言,寻找了美点,濡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此外,阅读教学还要培养学生上下勾联解读文本的习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能更好的理解文本的内容。总之,阅读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动笔、积累、质疑、抓关键词句习惯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不需教师讲解自能读书,我们的阅读教学,就会精彩纷呈,就能事半功倍。
  
   周建祥,教师,现居江苏阜宁。

阅读教学要重视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