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长期以来,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较低,有的学生甚至到了高三,作文水平依然在初中阶段“停滞不前”。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进而提高作文成绩?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关注生活,提取信息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所以,要获取“生活”这个写作的“源头活水”,就必须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学会了观察,不仅为写作素养的提高作好准备,同时也让学生在酸甜苦辣的生活中,洞明世事,亲身品尝个中滋味,积淀情感,学会感动,使他们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变得更为丰富,使他们的人生变得更有深度。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关注日常生活现象,积累生活,挖掘写作之源,激发创作兴趣。
二.大胆表达,展示自我
写作素质的提高不可能立竿见影。有些学生从初中到高中,每周冥思苦想完成一篇作文或随笔,但作文成绩并没有提高,写来写去还是原地踏步,因而失去信心,产生畏难心理,这种心理严重地影响了他们学作文的兴趣和写作积极性。
“我口说我心”,说是表达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写作素养的重要环节。要树立学生写作的自信,就要从引导学生张口大胆表达开始。这就要求在平时上课时教师要多下功夫:1、课前五分钟组织学生演讲(可以评述时事,也可讲述自己的故事),2、课上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3、写作训练时,也让学生先口头作文,再书面写作。这种口头表达训练激发了学生说的兴趣,产生了表达的欲望,从而为大胆写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新鲜内容,深刻立意
“题好文一半”,能拟一个独具特色的题目,就能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住老师的视线。这就要求在平时写作训练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材料或话题,拟一个既能符合要求又新颖别致的题目。在写作时,要求学生从题目实际出发,选取自己最拿手的文体,精心打造开头和结尾。素材的选取要新鲜贴切。材料新颖又切合题意,那就能显示自己敏捷的思维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
“千古文章意为高”。立意,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和文化的沃野中去找寻理论的“掘地三尺”的深度,从社会现实的土壤中发现“入木三分”的高度;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理想和现实的观照,偶然和必然的分析尝试辩证地寻找理性的答案。从而使学生的立意高雅,脱离低俗。
四.张扬个性,力求创新
个性化作文要求学生作文思维、言语、形式个性化。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破除思维定势,突破固有的条条框框,形成个性化的作文、思维;引导学生放开手脚,自主创新,多写观察笔记,读书笔记,多写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增进人生阅历,走进图书馆,多读书,读好书,激活思维,放飞心智,让他们用自己的灵魂与社会对话,与自然交流。
创新是作文的真正价值之所在。有创新才有个性,而越是个性化的东西,才越能打动人心。因此,作文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鼓励学生在选材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大胆创新,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写出异彩纷呈、个性各异、闪烁着真我风采、洋溢着率真性情的佳作。
五.美化语言,整洁卷面
流畅优美的语言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这种语言能力要靠平常的努力锻炼取得。作文的语言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训练:一是恰当引用名人名言、诗词名句、谚语典故等;二是综合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比喻、反问、设问、对偶、夸张等;三是锤炼语言,推敲词句,增强作文的表现力;四是丰富学生的生活和文化积累。总而言之,润饰好了语言,能使文句更形象生动,更有意蕴;使文意更鲜明突出,更耐人寻味。
整洁的卷面让人赏心悦目,美观大方的书写让人爱不释手,这样的作文定能博得阅卷老师的好感。
只有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丰富知识情感积累,让他们有话说,敢于表达真实情感,展示个性风采,在作文训练中提高表达能力,深化立意,优化书写,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李小会,教师,现居山东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