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7期 ID: 141568

[ 谢书芳 文选 ]   

站在语文的讲台上

◇ 谢书芳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语文教师,三尺讲台,便是我们的依托,我们的生命。面对这神圣的语文讲台又如何去站好呢?
  一.观点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尽管新课标新课改对中学教学有了很大的冲击,但很多时候很多学校仍然有这种现象:课堂上教师侃侃而谈,学生们昏昏欲睡;教师灯下挑战批改作业,学生的作业质量每况愈下。长此以往,学生的素质从何谈起,教学的质量又从何谈起。
  不得不深刻认识到,接受只是一种认同,还没有形成“我”的一种素质,要把一种理念变成人的素质仅有对理念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这种理念的进一步感悟,而这种感悟只有在实践中才最有成效,因此,在教学中应力争做到理念与实践相结合。
  引导,这是一件不是那么容易做好的事。切不可认为教是蜻蜓点水,学是浅尝辄止。应从文本入手,深钻教材。
  探究,需要真正地掀起盖头来。并不是看似学生在按照“师命”叽里呱啦地讨论开来,热热闹闹。老师在来回走动,弯下身子指指点点。需要水到渠成,润物无声,豁然开朗。
  二.优化教学过程,传授学习方法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野性难驯的马儿,只要加以合适的训练,是可以成为骏马的。”所以,优化教学方法至关重要。特别是当今的学生,思想叛逆,性格鲜明,更需要优化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首先,需要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中国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过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如何来营造呢?
  还学生以自尊。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新型的师生关系落实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以自尊,让学生在拥有自尊的环境中愉快的学习。例如:我在上《陌上桑》一课时,一个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对我提出的问题,不假任何思考,洋洋自得的喊出“好色”两字时,我没有勃然大怒,没有急风暴雨的呵斥,没有挖苦讽刺,就着他的思路往正题上引导,不但使课堂安静下来,而且迅速转入正常教学。那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有了一点不好意思,也有了一点学习的冲动。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
  还学生以自信。把学生看成一个发展中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也才会让其扬起自信之帆。记得在一次课堂上,我让一位同学在黑板上书写一个字,结果是字写出来以后,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字写错了。那个同学面红耳赤,无地自容。怎么办?批评他不认真学习,还是让他在嘲笑声中回到座位?犹豫片刻之后,我让那同学讲讲为什么这么写?既让他解除了尴尬,又把他的错误作为全班同学的财富。
  尊重学生的差异。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特的人。俗话说的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五个手指还不一般长了。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用一种水平衡量学生,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课堂应该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有的学生思维敏捷、口若悬河;有的学生朗读有声有色、表现力强;有的学生遵守纪律,专心听讲;有的学生字迹工整,笔画铿锵有力。各有各的特色,应该允许这种差异的存在,也只有允许这种差异的存在,才可能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充满自信,勇往直前。正如泰戈尔说的“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
  其次,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吕叔湘先生也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可以受用一辈子。”
  说到阅读教学,应该教给方法。如通过文言文教学,使学生懂得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揣摩意思。学习了议论文,让学生知道通过看标题,看开头和结尾,看议论过程来找到议论文的主旨。赏析教学,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可以从修辞的角度,从语言的角度,从结构的角度,从字词的角度,从写作手法的角度,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来赏析等等。
  作文教学也应该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指导学生除了加强课外阅读,注重积累以外,还要在课内阅读教学中积累方法,如:文章讲究主题提炼,布局谋篇,启承转合等。大量的阅读教学可以让我们思维开阔。
  于漪老师有言:“一辈子教书,一辈子学教书。”教无止境,教是一门艺术。在这三尺讲台上,我们怎样才能让那犹如千军万马的楚骚汉赋、唐诗宋词,屈从于我们的指令?那就需要我们对语文教学更多一份探索和痴迷。
  
  谢书芳,教师,现居湖北秭归。

站在语文的讲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