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自2006年创办初就把“经典诵读”作为特色来抓,并确立了以《培养小学生经典诵读兴趣的研究》为题的课题研究,体现了我校教育理念的先导性。通过三年多的努力,由于经典诵读,学校的品味提升了,学生的素养提高了,周边人群的言行更有涵养了。通过实践探索,我们发现经典诵读是有方法的,是要讲究方法的。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达到经典美文诵读的目的。
一、内容定位。我们的经典教材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选读《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唐诗宋
词》等经典诗文编成单行本供师生共享。然后是学校自行编撰《经典精读》教材。最后是全市推行完善《经典精读》教材。我们对经典诵读内容的定位是:以优美的古诗文为主,加入现当代的优秀诗文和适量的外国优秀诗文,只要是能陶冶学生情操的、积极向上的优秀作品都是我们诵读的内容。
二、时间定位。学校除开设了每周一节的经典课,由专职教师任教外,还安排了每天午后二十分钟的经典诵读时间,由班主任组织学生进行诵读,保证了经典诵读的时间。
三、要求定位。第一,我们不要求学生对所读作品都有透彻的理解。第二,我们不强求每个学生都把所读作品背得滚瓜烂熟。我们只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合适的氛围,让他们天天读一读,并要求他们先有声朗读,再有感情的诵读,然后到诵读成背,形成诵读的习惯,从而感受经典诗文的魅力,积淀人文素养,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效果。
四、方法探索。
1.熟读是前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乐读,我们必须注意诵读方法的多样性。对于新学内容,我们可以这样教学生读。首先老师模仿古人吟诵的方式导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字的韵味。接着可以学生跟老师无声朗读(即老师诵读,学生不出声跟读)、老师领读。然后齐读、指名读、学生带读。还可以自由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相结合,避免读的单一性而导致诵读时的枯燥无味,使学生失去读的兴趣。
2.兴趣是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快乐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用比赛读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时而是个人与个人之间比赛读,时而是小组与小组之间比赛读,时而是老师与个别学生挑战读、老师与小组同学、老师与全班同学比赛读,使诵读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我们还用经典小故事培养学生诵读兴趣。教学过程中,穿插与所读内容相关的经典小故事,不仅会加深学生对诵读内容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学生会从中感受到:哦,这经典内容原来还有这么精彩的故事!真有意思。
3.理解是基础。要想达到诵读的最佳效果,对诵读内容的理解应该是背诵的基础。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不入情,则所读之书“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朱熹语)可见,只有对材料充分地理解,方能很好地去背诵。因此,在经典诵读时,我们结合经典小故事和对难解字词的讲解让学生理解了所诵读的内容,从而让学生在大脑中重新整理文字材料,用自己的方式诵读和背诵所学内容。
4.游戏是催化剂。每个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尤其小学生。我们利用学生喜欢游戏这一特点,把拍手、跳皮筋、跳房子、踢毽子等游戏安插到《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等内容的诵读过程中,把开火车背诵的游戏运用在对其他诗文的诵读过程中,让学生在快乐游戏中背诵经典诗文,感受经典诗文的魅力,加深对所读诗文的记忆。
5.复习是保证。德国著名心理学专家艾宾浩斯对记忆的保持规律作了重要研究,并绘制出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它告诉我们:记忆力再好的人遗忘也是不可避免的;遗忘速度最快的区段是20分钟、1小时、24小时,分别遗忘42%、56%、66%;2—31天遗忘率稳定在72%—79%之间;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等。因此,对所学东西我们要经常进行复习。“复习”“温故”是古老而又实用的记忆诀窍。“温故而知新”便告诉我们复习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能把所诵读的内容刻在记忆深处,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对所诵读过的经典诗文进行回顾诵读,使其在学生脑中根深蒂固,经久不忘。
事实证明,经典诵读不仅能传承祖国传统文化,还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更能陶冶人的情操,增长文化底蕴,净化周边环境。教学中,只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学生就可以在玩中找到背诵的乐趣,从经典文章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背诵也就成了一件开心快乐的事情。
张青芬,老师,现居湖南益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