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9期 ID: 140675

[ 张盈 文选 ]   

试论中职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 张盈

  阅读是以书面材料为对象,以信息的获取为目的的学习过程。中职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哪些途径呢?
  一.能力分级,逐层挑战
  中职阶段的阅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接受性阅读——欣赏性阅读——研究性阅读。这里讲的接受性,指的是有意义接受,即以理解为主的阅读接受。接受性阅读主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内容包括: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章语言、概括文章主旨,以及质疑、比较、分析、综合、评价等。欣赏性阅读特指文学作品的欣赏,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影视戏剧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感悟、体验文学作品的美。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要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使自己的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自我的创新灵感,将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来构建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这样,学生才能在文学作品欣赏中获得“知书达理”的效果,汲取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研究性阅读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能力。研究性阅读是一种比较高级的阅读形式, 它以对阅读材料的确切理解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收集资料、整理观点、分析研究,理解、阐释、发现和探究的一种文化行为。研究性阅读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阅读过程。
  二.强化自读实践活动
  阅读能力的源泉是什么?是教师的讲读还是学生的自读实践呢?答案应该是后者。著名学者颜元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这是真知灼见,一语道破了实践的重要性。自读课文正是为了给学生的自读实践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为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创造充裕的条件。从讲读到课内自读,再到课外自读这一过程体现了学生阅读能力层递性、序列性和系统性。学生在讲读课上学知识,在自读课上求学习,在课外自读课上求实践。也就是说,先由教师“牵着走”,再由教师“扶着走”,最后,放开胆子自己“试着走”。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如,在基本篇目的讲解上,巧妙地设计一些课外片段阅读训练,为学生提供自读实践的指导。总之,“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如果学生只是一味地聆听教师“条分段析”,而自身从不进行独立性的阅读实践,那么,阅读能力的形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美国爱默生曾经指出:“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领导者。”可见,能否形成良好的习惯已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学识的高低,事业的成败。我国的传统读书经验,也历来重视良好习惯的形成。著名学者朱熹说:“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这是主张精读的习惯。宋代文学家苏轼则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主张养成熟读精思的习惯。这些学者诗人之所以能学富五车,显然在很大程度上获益于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今天,中职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课本和课堂教学,而更应凭借社会这样一个广阔的语言环境,也就是说,学生在更多的场合、更多的机会,进行的是自读实践。因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良好阅读习惯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既含读书态度方面的,也指读书技巧方面的。从目前中职生的现状出发,至关紧要的,我认为是“持恒”。
  “持恒”即为有恒心,有毅力。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这里的“持恒”包括:一是要始终对阅读实践保持浓厚的兴趣。二是坚持写读书笔记。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文章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则又深化了对文章的理解,两者互为补充。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学生及时总结自己的思考,积累第一手资料,为将来的写作打好基础。同时,学生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正有用本领。正如柏拉图所言,“知识没有实际用途,它的存在仅仅对人的灵魂有益”。
  阅读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我们必须加强阅读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策之以道,治之以方,正确而高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张盈,教师,现居河北唐山。

试论中职生阅读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