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1期 ID: 420819

[ 赵祎缺 文选 ]   

说“荇菜”

◇ 赵祎缺

  《诗经》开卷之作《关雎》第二章“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和第四章“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及第五章“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诗中反复三次言及“荇菜”,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注为“一种可食的水草”。说它是“一种可食的水草”,而“可食的水草”不止一种,“荇菜”属于哪一种呢?显然,该注释无法传递给读者其明确的个体特征;兼之当下时人对“荇菜”多已陌生不识。这势必会影响到感悟鉴赏这首诗歌的内涵。“荇菜”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植物?又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诗经》唯一传本是《毛诗》,西汉毛亨传。毛亨说:“荇,接余也。”这是关于“荇”最早的解释,可惜未作详细地描述。因为“接余”又是什么?我们仍不清楚。《尔雅·释草》:“莕,接余也。”从该注看,《尔雅》中“莕”正是《诗经》中“荇”,两字读音相同且又同训“接余”,实为形体有别的异体字。《玉篇》及《广韵》等小学类书籍皆把“荇”与“莕”处理为异体关系,我们以为甚是。东汉许慎《说文·艸部》亦载:“莕,菨余也。”许慎所释的“菨余”当与毛亨及《尔雅》所说的“接余”实为一物,不同字形为同音假借关系。据以上可知,东汉之前“荇菜”或写作“莕菜”,即“接余(菨余)”也。
  “荇菜”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植物?东汉之前的古训学家并未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时至西晋,文学家陆玑(261-303)在其《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参差荇菜”条中却给予了细致地记录,其称:
  荇,一名接余,白茎,叶紫赤色,正圆。径寸余,浮在水上。根在水底,与水深浅等,大如钗股,上青下白,煮其白茎,以苦酒浸之,脆美,可案酒。[1]
  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是一部专门对《诗经》中提及动植物注释的专著,该书最先对“荇菜”进行了相当详细的描述,提到“荇菜”的别名,茎叶的颜色、形状、食用价值及其生存环境等等,让人能够把古书所载与现实中的实物对接起来。通过陆玑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荇菜”从类别上属于“水草”,具有“白茎”“叶紫赤而圆(笔者按:其状似初生的小荷叶)”“贴水漂浮而生”等基本特征。
  “荇菜”还具有可食的特点,可作为“下酒(即上文中案酒)”的菜肴。但何地之人食用呢?陆玑文中并未交代。而东晋训诂学家郭璞(276-324)《尔雅注》则云:“江东食之。”[2]以此看来,江东人有食“荇菜”之俗。当时之人又如何食之呢?陆玑谓“煮而以苦酒浸之”,这里的“苦酒”指醋。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约480-550)《齐民要术》卷八有作酢法,所列苦酒法数种,均指醋。据此,可知当时之人是以醋浸泡荇菜之茎而食之。又《齐民要术》卷九“作菹藏生菜法第八十八”中亦有“以苦酒浸之为菹”的记载。[3]菹,古代腌制食品,即腌菜,又叫葅。《玉篇·艸部》(菹)云:“淹菜为菹也。”故是为以醋腌制后而食之。
  仅得到“荇菜”的基本特征,这还不足以把它与其同类水草区别开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寻求其区别性特征。南北朝颜之推(531-595)《颜氏家训》卷六《书证第十七》亦有载录:
  《尔雅》云:“荇,接余也。”字或为莕。先儒解释皆云:水草,圆叶细茎,随水浅深。今是水悉有之,黄花似蓴(笔者按:蓴chún,又写作莼。《集韵》莼,通作蓴。下同),江南俗亦呼为猪蓴,或呼为荇菜。刘芳具有注释。而河北俗人多不识之,博士皆以参差者是苋菜,呼人苋为人荇,亦可笑之甚。[4]
  据颜之推所记,“荇菜”当时在南北各地极为普遍,凡有水之处“悉有之”。其黄花似蓴菜之花,江南民间又俗呼为“猪蓴”。而黄河以北之人多不认识它,连博学之士也常把参差不齐的“荇菜”误以为是“苋菜”。
  此段价值在于颜之推指出了“荇菜”开黄花的特点,同时还点明了它与“蓴菜”在花色及花形上存有相似性。至此,我们再进一步追问“荇菜”是否与“蓴菜”为相似的水草呢?蓴,《玉篇》释义为“蓴菜”。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八十四《晋纪六》“蓴羹”胡三省注为:“蓴,生水中,叶似凫茨,春夏细长肥滑,三月至八月为丝蓴,九月至十一月为猪蓴。”[5]看来,“荇菜”与“蓴菜”确为相似之水草,且又同呼为“猪蓴”也证明了这一点。认识两者之间的不同,以彰显其细微差异,这将帮助我们识别何种水草为“荇菜”。南宋罗愿(1136-1184)在其《尔雅翼》卷五“释草五”中曾对它们作过比较:
  《唐本》云是猪蓴,全为误也。猪蓴与丝蓴并一种,以春夏细长肥滑为丝蓴,至冬短为猪蓴,亦呼龟蓴,此与凫葵殊不相似。案荇菜今陂泽多有,今人犹止谓之荇菜非难识也。叶亦卷渐开,虽圆而稍羡,不若蓴之极圆也。叶皆随水高低,平浮水上,花则出水,黄色六出,今宛陵陂湖中,弥覆顷亩,日出照之如金,俗名金莲子。状既似蓴,又猪亦好食,民皆以小舟载取以饲猪。又可粪田,或因是亦得猪蓴之名,顾但非蓴菜耳。[6]
  文中罗愿先言“蓴菜”在不同季节的不同称谓,并点明它与“凫葵殊不相似”。接下来对“荇菜”和“蓴菜”进行了对比性说明,展现出“荇菜”还具有“叶虽圆而稍羡”的特征。羡者,长也;谓叶虽圆但稍微有点长,即叶不正圆。这与“蓴菜之叶极圆”有别,为何极圆之叶以“蓴”呼之呢?其实,古时“蓴”与“团”同声,“团”的繁体字为“團”,就是由“囗”和去掉草字头的“蓴”两部分构成,故“蓴”有“圆”义,江南人正是依据其叶的形状特征而命名的。此别亦被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九“莕菜”条所记录:“莕与蓴,一类二种也。并根连水底,叶浮水上。其叶似马蹄而圆者,蓴也。叶似蓴而微尖长者,莕也。”[7]是故,荇菜似蓴菜而非蓴,盖蓴菜比荇菜而叶圆。通过对这两种相似水草之间的区分,我们又得到了“荇菜”其叶具有似马蹄而“稍羡”的区别性特征。与此同时,此段还为我们透露出了“荇菜”又呼为“猪蓴”之理据。
  这里还要辨明的是,罗愿文中谓“荇菜”之花“黄色六出”,“六出”即为“六瓣”。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菨”亦谓:“按莕菜,今浙江池沼间多有,叶不正圆,花黄六出。”[8]他们皆谓“荇菜”之花有六瓣,而今各地植物志及水生植物书籍皆言“荇菜(或莕菜)”为“五瓣”花朵。以陈耀东、马欣堂等人编著的《中国水生植物》为例,其谓:“花多数或极多,簇生于叶腋,花梗长短不一,……花5数;花萼5裂近基部;花冠金黄色,长约3cm,盛花期直径3—3.5cm,冠筒短,裂片喉部具5束长柔毛,中部较厚,边缘近膜质,先端圆形内凹。”[9]从现代植物学对“荇菜”的花瓣描述看,它实为“黄花五出”,并非是“黄花六出”。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偏差呢?我们认为可能的原因是罗愿及段玉裁把“荇菜”混同了其他近似的水生植物,或许是沿袭传统文献而未作审查。
  综上所述,《诗经·关雎》中“荇菜”又写作“莕菜”,即接余(菨余),江南人又呼为“猪蓴”,或者金莲子。从类别上它属于“水草”,具有“白茎”“黄花”“叶紫赤似马蹄而非正圆”“贴水漂浮而生”“可食”的基本特征,而“叶虽圆而稍羡”又是其有别于“蓴菜”之类的其他水草的区别性特征。明确了“荇菜(莕菜)”的基本特征及其区别性特征,这将有利于我们去识别现实生活中何种水草为“荇菜”,同时这对于解读《诗经·关雎》篇目中展现出来的空间场景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M].丛书集成新编(第43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613.
  [2]周祖谟.尔雅校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116.
  [3]贾思勰.齐民要术[M].丛书集成新编(第47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5:295.
  [4]颜之推原著.颜氏家训新译[M].高安泽注译.台北:育贤出版社,1992:419.
  [5]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13:2757.
  [6]罗愿.尔雅翼[M].石雲孙点校.合肥:黄山书社,1991:56.
  [7]李时珍.本草纲目[M].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二辑,8册).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423.
  [8]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36.
  [9]陈耀东,马欣堂等编著.中国水生植物[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26.

说“荇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