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作办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从80年代出现并发展壮大起来。深入分析此类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保持合作办学的青春与活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合作办学;学生;思想状况
20世纪80年代,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这种教育形式出现并发展起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形式。但是由于办学主体由中外双方共同组成,在办学宗旨和教学方法上与国外大学对接、国内外不同的教育和考核评价体系并行情况下,就会让学生对办学政策产生误解,出现消极抵制的心理。
通过对部分合作办学院校办学经历的调研,我们发现合作办学院校的学生入校时家庭经济基础差距大、学习成绩良莠不齐,管理难度大。学生存在着理想信念动摇,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人生规划及职业生涯规划,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差等问题。学生在面临就业时目标不明确,优势不明显。因此为分析、研究合作办学学生思想状况,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专门立项,深入研究合作办学院校学生思想引领问题,帮助学生工作者重点解决学生群体中存在的缺乏学习主动性、缺乏学习目标等问题。积极探索符合中外合作办学实际的有效的工作方式,保证德育目标的实现。
一、学生基本思想状况分析
(一)学生家庭状况对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合作办学录取的考生家庭基本情况和普通专业学生对比分析后发现,合作办学录取的部分学生家长具有相对高的社会地位,家庭经济条件优越,不仅能够负担昂贵的学费,还能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很多学生受过良好的系统教育。此类学生见多识广、性格比较开朗、交际相对广泛,有文体爱好。学生对毕业后出国留学的动机也不相同,有的学生借助良好的家庭经济基础,选择出国发展,谋求更好的就业、生活方式。而有的学生则把出国作为改变现有生活的方式,此类学生往往缺乏家庭关爱,存在一定的生存障碍。我们还发现很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对社会的态度及处理问题的方法等对校风和学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个别学生受家长极端的教育消费观影响,对学校抱有过高的期望值或较苛刻的要求,认为只要交了学费,学校就应该满足自己的所有要求,否则便产生对立情绪。
(二)学生成绩对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整体对比后发现,合作办学录取的考生成绩与普通专业相比是偏低的、英语及理科科目的成绩与其他学生存在较大差距。一部分学生是因为成绩不理想,进而以经济为基础进入中外合作项目,以获得较好的学习机会和学历文凭。对这些学生来讲,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与进度他们难以接受和及时消化,因此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情绪和劲头。沉重的压力之下,一些同学信心不足,乃至意志消沉、自暴自弃。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要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反而滞后了专业课程的学习。
(三)入学原因和毕业意向对思想状况的影响为准确了解学生入学时的原因,笔者向学生发放不记名综合调查问卷136份,收回136份。对学生入学原因、毕业意向等47个问题进行调查统计。统计发现仅有不到10%的学生是以出国为目标进入合作办学学院学习的,国内就业或继续深造的学生占大多数。因此大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缺乏刻苦精神,仅仅把通过四级考试作为英语目标的占到年级总数的60%。同时,34%的学生则是因为不愿在高中复读而选择学费较高的合作院校上学。根据上述分析,合作学院以出国为目的,同外方学校对接的课程设置,使部分不以出国为目的学生产生抵触情绪。80%的学生认为目前国内就业形式严峻,因此希望学校加强中外方教学质量。并能提供更多实习、就业机会供选择。
二、合作办学学生思想、心理状况分析
由于中外合作办学的诸多特殊性,使得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既有同当代大学生相同之处,又有自身群体的特殊性;既会面临普通专业学生带有共性的问题,同时还要承受比普通高校大学生更为沉重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为:第一,提高学习成绩的压力。为了出国就业或留学,学生必须通过雅思或托福考试达到一定分数,并完成在校全部课程的考试才能获得出国留学资格。这些都加大了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生的学习压力,容易他们产生各类心理问题。我们还发现中外合作办学类高校大学生高考成绩不理想,未能考上名牌学校,感觉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不如他人,承受较大的来自周围的压力。同时他们认为中外合作办学类高校大学生的身份低人一等,这些都是造成部分大学生抑郁、偏执、敌对的重要原因。第二,更重的经济压力。虽然大部分就读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为优越,但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高额学费仍使部分在校生承受着沉重的经济压力,再加上学生之间存在互相攀比炫耀的风气,也给部分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第三,更重的认同压力。由于社会上部分不规范的出国留学中介影响较坏,社会存在对合作办学学生不认可的现象,使得此类学生往往在人际交往中比较偏执、脆弱,容易产生敌对心理。第四,更大的工作压力。目前就业问题成为大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合作办学学生在就业应聘时往往受到就业单位更严格的考察,因此面对普通专业毕业生同台竞争时往往感到无能为力。对自己的的大学生涯产生质疑。进而易引发焦虑、自卑等心理障碍。
三、解决方案解决学生面对的各类思想问题,切入点应是给学生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的步伐,日益严峻的就业现实成为高等学校就业部门必须面对的新课题。能否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方向,而且关系到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学生在家庭教育背景、家长期望目标、教育培养理念等各方面与普通本科生都有较大差异,因此,对于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对于其正确设计人生发展走向十分必要。
(一)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对有出国意愿的学生,应重点加强外国语言的学习,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是出国留学、生活的必要保障,过不了语言关,则很难完成国外的学业。同时也应注意对国外风俗人情的了解,为今后出国留学作积极准备。对于以国内就业为目的的学生,除了加强外语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应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将课本知识与实际操作湘结合。鼓励他们从事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对于计划参加专升本考试的学生应提早引导学生选择报考专业,有针对地提前做好考试相关科目的学习,提前打好文化课基础。
(二)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职业生涯教育教育队伍目前各高校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主要力量是专兼职学生工作者,工作中往往只侧重学生日常管理。现有辅导员队伍缺少对社会的了解,职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够,很难完成对学生的职业生涯的教育任务。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建立一支由专门从事人事工作的人员、专门从事人力资源和心理学研究的人员、专职辅导员和出国留学培训、服务机构人员组成的队伍。只有这四支师资队伍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职业生涯教育的良好效果。
(三)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是实施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保障实施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的关键是将其归入中外合作专业的教学计划,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应贯穿学习的全阶段,并设置相应的学分,要求学生必须达到学分要求后才能毕业。我们要积极吸收德国、日本等国家职业生涯教育的先进经验,加快推进职业生涯教育理论,让更多的学生从进校开始就受到科学的职业生涯教育。科学规划大学生活,利用有限的时间实现教育成果最大化。
展望合作办学的未来,引进、吸收、本土化、国际化是必须要经历的阶段,深入研究合作办学的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出国、就业或继续教育观念。使每名学生正确合理地规划出自己的学习生涯发展计划,对于保持合作办学的青春与活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魏丽卿.中外合作办学班学生心理问题疏导策略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5.
[2]韩金明.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10.
[3]吴可.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及思考[J].文教资料,2008,35.
[4]黄彬,李新明.中外合作办学教学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研究[J].创新,2008,6.
作者简介:王伟(1978—),男,河南郑州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