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收集《庄子·内篇》中所有出现“则”的情况,并参考了一些相关工具书以及前人对《庄子·内篇》的注释,系统分析了“则”这个词的在词性及语义方面的多元性。
[关键词]则;庄子内篇;词性词义
“则”这个词在古代文献中出现的频率是极高的。其词性却并不单一,其语义也是多方面的。“则”的用法,历来多有论述,但对其用法的归类还不很细致, 本文收集《庄子·内篇》中所有出现“则”的情况,并参考了一些相关工具书以及前人对《庄子·内篇》的注释,系统分析了“则”这个词的在词性及语义方面的多元性,以求为对“则”的历史演变的研究提供一点材料资源。
在《庄子·内篇》中,“则”共出现91次,其用法如下。
一、“则”作连词的用法
(一)“则”作承接连词
1. 连贯性的承接。“则”字连接的前后两项所叙之事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紧密相承 ,表示时间上相承或事理上相因,这种“则”字可译为“就”或“于是”。共26例,如:
(1)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庄子內篇·逍遙遊》
(2)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庄子內篇·逍遙遊》
2.推溯性的承接。“则”字连接的前项所叙之事发生在后项所叙之事的后面,后项所叙之事的发生是前项之事的当事人所没有预料到的;而且前项所叙之事发生时,后项所叙之事已经结束了。有两例:
(1)子輿曰:“子桑殆病矣!”裹飯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門,則若歌若哭。《庄子內篇·大宗師》
“则”字连接的后项所叙之事发生在前,前项所叙之事发生时,后项所叙之事仍在持续进行,因而这种“则”既不能译为“已经”之类,也不能译为“原来”或“原来却是”,只能译为“正”、“正在”或“却正在”,而且句尾一般不用语气词。
(2)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庄子內篇·齊物論》
“则”字连接的前项所叙之事发生在后,后项所叙是一个判断,这个判断在前项所叙之事发生时就已形成,而且似乎也是前项的当事人感到意外的。上举各例中的“则”只能译为“原来”或“原来却是”,而不能译为“已经”之类,而且句尾一般用语气词“也”煞句以帮助判断,表示肯定的语气。
由于后项所叙之事的发生是前项事件的当事人所没有预料到的,颇有转折的意味,所以有些论著认为这种用法的“则”是表示转折。其实仍是一种承接,因为尽管客观上是后项所叙之事发生在先,且出人预料,但从主观上看,若无前项所叙之事的发生,后项所叙之事便不会被发现。
3.表因果关系的承接。“则”字在下句,或者引出结果,或者引出原因。
“……则……”句式,上句说明原因或理由,下句由“则”引出结果,这种情况很多。共三例。
(1)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庄子內篇·逍遙遊》
(2)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庄子內篇·逍遙遊》
(3)今且有言於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矣。《庄子內篇·齊物論》
4.表假设关系的承接。“则”所引的下句和表假设关系的连词“若、若不、微、苟非”引出的上句相呼应。有两例。
(1)是若果是也,則是之異乎不是也,亦無辯;然若果然也,則然之異乎不然也,亦無辯。《庄子內篇·齊物論》
(2)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庄子內篇·逍遙遊》
例(2)中“则”,现在一般解释为“或”,如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和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等,但翟思成先生不同意。他认为俞越《诸子平议·庄子一》:“王氏引之《经传释词》曰:‘则,犹或也’,引《史记·陈丞相世家》:‘则恐后悔’为证。此文‘则’字亦当训或。盖其决起而飞枪榆枋也,有时能至,有时不能至,至则集于榆枋,不至则投于地,故曰时或不至,而控于地也。”此为王编《古代汉语》注释所本。然“时”字已是不定之辞,无须复训“则”字为“或”;且“则”字训“或”,亦嫌证据不足。此依翟说。
(二)“则”作等立并列连词
连词“则”常用在平行的句法结构中,构成“……则……则……”的格式,表示并列关系。
1.并举(或列举、平列)关系,分句间表示的几件事或几个方面并存,平行的句法结构可以是两句,也可以是多句。可译为“就……就……”,共八例,如:
(1)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庄子內篇·齊物論》
(2)上徵武士,則支離攘臂於其間;上有大役,則支離以有常疾不受功;上與病者粟,則受三鍾與十束薪。《庄子內篇·人間世》
2.对举关系或对待关系,就是前后分句的意义相反相对,表示两种情况或两件事情对比对立,平行的句法结构只能有两句。可译为“就……就……”、“是……是……”或“有……有……”,或不译。共三例。
(1)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是則知之。《庄子內篇·齊物論》
(2)與之為無方,則危吾國;與之為有方,則危吾身。《庄子內篇·人間世》
(3)夫子曰:盡矣。吾語若!若能入游其樊而無感其名,入則鳴,不入則止。《庄子內篇·人間世》
3.顺举关系。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如现在的顶真句。共三例。
(1)仲尼曰:“嘻!若殆往刑耳!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庄子內篇·人間世》
(2)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屬實。熟則剝,剝則辱。《庄子內篇·人間世》
(3)凡溢之類妄,妄則其信之也莫,莫則傳言者殃。《庄子內篇·人間世》
其实,则”字在构成平行句法结构的每个分句中也有重要作用。则”字连接的后一部分往往对前一部分进行说明、解释或判断,有强调的意味。
(三)“则”作转折连词
一般的转折句,“则”起连接作用,表示“却”、“却又”或“可是”等。仅一例。(1)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庄子內篇·齊物論》
但这里另有两例情况都较为特殊。
1.“则”出现前上文有提示语,“则”所引出的意思和上文所说的相反或相对。仅一例。
(1)始吾以夫子之道為至矣,則又有至焉者矣!《庄子內篇·應帝王》
第一个分句中有“始”提示过去,第二个分句就由此转为现在的情况。
2.“则”引起反问句的第二个分句,从句意上可以理解为“难道”,但表达的确是一种转折。仅一例。
(1)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則至人固不知利害乎?《庄子內篇·齊物論》
二、“则”作副词的用法
(一)“则”作副词,用于判断句,往往以副词兼联系性动词作用,可译为“就是”或“确实”,表示出一种确认的意义。共四例。
(1)無趾曰:“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來也,猶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務全之也。夫天無不覆,地無不載,吾以夫子為天地,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孔子曰:丘則陋矣。《庄子內篇·徳充符》
(2)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庄子內篇·逍遙遊》
(3)子遊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庄子內篇·齊物論》
(4)彼近吾死而我不聽,我則悍矣!彼何罪焉?《庄子內篇·大宗師》
(二)作时间副词,可译为“已经”,但也表示出一种让步意义。仅一例。
(1)今我則已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所謂乎,其果無謂乎?《庄子內篇·齊物論》
三、有关“则”的固定短语
(一)则已,“则已”连用,相当于“而已”。仅有一例。
(1)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庄子內篇·逍遙遊》
(二)然则,“然则”中的“然”字表示“如此”,“然则”实际上等于说“如此,就……”或“既然,就……”,是在肯定上文的情况下所做的推论。有六例,如:
(1)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庄子內篇·齊物論》
(2)然則物無知邪?《庄子內篇·齊物論》
(3)然則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哉?《庄子內篇·齊物論》
四、结语
《庄子·内篇》中“则”共出现91次,皆为虚词用法,包括连词,副词,和固定词组,其中连词的运用最广,共有78次;其余两种用法则很少,做副词只有6次,固定短语只有7次。当然这么局限的文本里并未包囊“则”的所有用法,对“则”的全面诠释还要靠此后对更多文本的辨析。
作者简介:赖明辉(1985—),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