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11期 ID: 153913

[ 黄又竹 文选 ]   

论思维差异与英语翻译

◇ 黄又竹

  [摘要]由于人们在思维上的差异,导致翻译混乱,难以沟通。作者从思维差异的角度,探析引导学生翻译思维的转变。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英语翻译;思维差异分析
  
  随着中国对外交往不断频繁,国际事务活动越来越活跃,翻译在各方面的地位也在不断扩大。如何传递东西方的科技、文化、教育、经济等方面的信息,翻译在其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在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学生通过本阶段的学习具有翻译简单业务英语资料的能力。为了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实用型人才,所以,在高职教学中,翻译教学作为一项主要的教学活动,应该得到重视。
  一、思维在翻译中的作用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它与形象思维不同,是用科学的抽象概念、范畴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认识现实的结果。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前后一贯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在逻辑思维中,要用到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而掌握和运用这些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程度,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能力。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善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在此过程中,逻辑思维转换就起着重要的作用。东西方人的逻辑思维差异给英汉互译造成很大困难,因此译者需进行逻辑转换.逻辑思维活动是促使语际转换的重要因素.这种逻辑转换主要体现在词语、句子和篇章三个层面.词语层面,要在选择词义、分析词语中存在的隐性关系时进行逻辑转换;句子层面.在分析英语主语省略或非谓语结构、处理肯定与否定、显性与隐性关系、主被动语态及整体句子结构时需进行逻辑转换;篇章层面,翻译时应根据中英文对各种衔接手段的侧重,实现显性与隐性逻辑关系、"竹节"型与"流水"型语篇之间的转换.
  二、导致错误翻译的因素
  (一)导致错误翻译的因素有很多。大多数翻译教程教科书重点在翻译方法和技巧方面,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忽视了思维以及文化在翻译中的重要性。理解与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世界上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理解和思维方式,母语是英文的人和母语是汉语的人也不例外,在观察、理解与思维方式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同一事物,往往因理解不同,而产生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在教学中发现,高职学生翻译练习中的错误,主要还是思维差异和文化差异引起的。例如,从2010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学生的翻译题,我们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汉译英,原题:
  1.现在去那里没有好处,因为那里相当寒冷。
  学生的译文:
  1)I now go to there to have no good, because that place is so cold.
  2) Now is go to there no good, because there very cold.
  参考译文:There is no good going there now,because it is so cold.
  2.既然没有公共汽车,我们不妨走回家吧。
  学生的译文:
  Even though no bus, we could may as well go home.
  参考译文:Since there is no bus, we may as well walk home.
  在汉译英中我们看出学生完全是用中文思维把英语单词一一罗列出来,这种没有经过思维转换的句子是完全错误的。因此,在翻译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转换,明确主体和客体,对句子和篇章进行分析,抽出主干。本人在课堂教学中曾经引导他们进行过这样的训练,引导他们从中文思维转向英文思维,转向逻辑思维,大多数学生还是分得清主体和客体。
  英译汉,原题:
  1.It was said that Shennong, a legendary person in ancient China, tasted a lot of plants and was poisoned many times.
  学生的译文:
  1) 据说申龙,一个热情的人在中国的一个地方,品尝了大量的茶,花费了很多时间。
  2)据说,古代有一位不寻常的人叫神龙,他尝试过大量的植物,并且成功了很多次。
  3)据说生隆,在中国本地,一个无知,勇敢的人曾多次尝过各种植物,并且是有毒的。
  参考译文:据说在古代中国一位传奇人物神农氏,遍尝百草中毒多次。
  2.During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drinking tea was very popular at least in the Kingdom of Wu in southern Dynasties.
  学生的译文:
  1) 在金国时期,喝茶非常流行、普遍,至少在金国和中国南方。
  2) 在三千年的一段时间,品茶非常流行至少在中国南方一个吴湖的地方。
  参考译文:在三国时期,饮茶非常普遍,至少在中国南方-吴国。
  以上学生的错误翻译说明他们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不太了解,才产生了人名和朝代的误译。
  经过总结,我们发现学生的翻译错误通常有以下几个因素:1)不知道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所以,在翻译练习方面无从下手或者错误百出,习惯逐字逐句按照顺序翻译。2)学生的文化素养较弱,以至于在翻译的时候无法正确理解和用流畅的符合汉语习惯的中文句子来表达。3)有些教师还没有认识到思维和文化对翻译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英语教学只与词汇、语法和句型结构有关,极少对学生讲解思维方式和文化差异。
  三、翻译教学中的思维转换的途径
  (一)…
  我们认识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以便指导学生在翻译时进行思维转换,避免翻译错误,提高翻译效果。东西方人思维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东方人常常使用辩证思维来思考,而西方人用逻辑思维来进行分解和分析。所以在语言形式上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母语是英文的人的思维方式和母语是汉语的人思维方式差别太大。英美人的思维方式是:首先揭示事物的本质,然后按照这些事件的重要程度来进行人为的组织与加工,哪个最重要就放在前面说。接下来才说第二重要的,把最不重要的留在后面,而不是先发生的事情就先说。也就是把主客体剥离开,强调主题的作用,然后把客体分离出来。在汉语思维中,我们习惯于先发生的事情先说,将这些事件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一一展现。这种思维方式的英文令英美人不得要领,听不明白。例如,昨天晚上我在家里和我的女儿看了电视。I watched TV at home with my daughter last night.在翻译这个句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首先找到传达主要信息的主谓——I watched TV. 其它的细节按照重要程度一项一项地加到句子后面。看下面的句子,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中餐。 This is the most delicious Chinese food I have yet had.此句中 This is the most delicious Chinese food.是最重要的信息,所以要先表达出来。在21世纪英语第一册四单元翻译练习中有这么一句:Woods 具备什么其他高尔夫球运动员不具备的特殊技巧呢?学生通常是马上找英语单词来一一对应汉字或词组。作者要求他们首先读懂汉语句子,然后找出要表达的重要信息,在作者的引导下,学生找出了Woods具备什么特殊技巧这个重要信息,知道“其他高尔夫球运动员不具备的”是次要的信息,应加在后面。所以,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去分析判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然后按事物重要程度顺序,一一表达出来。这才符合英语的思维方式,表达出来的句子才是地道的英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转换,思维方式的转换不仅对翻译,而且对阅读和写作都很重要。
  四、结语
  外语教师应从外语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来认识思维转换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不要停留在为教语言而教语言,也不要把教语言看作只是教单词、语法和句型结构。交际能力的培养既要认识文化差异也要认识思维差异。翻译在语言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翻译教学中不是简单地教学生罗列英文单词而是注重从思维方式、文化差异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加强训练,就能不断提高语言翻译能力和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贺雪娟,商务英语翻译教程,2007版。
  [2]刘国庆,英语思维方式,《中英翻译上手八法》,。
  [3]盛敏,跨文化差异与大学外语文化教学,《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3年版。
  [4] 邱绪萍,英汉互译的逻辑转换,《天水师范学院院报》,2007年版。
  
  作者简介:黄又竹,女,重庆涪陵人,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英语高讲。

论思维差异与英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