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遇到了一些诸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如何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完成一堂高质量的语文教学课时很多语文教师关注的话题,运用激励性教学法可以在加强师生互动的同时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激励性教学法;中学;语文教学
一、激励性教学的含义
激励是指持续地激发人的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其心理过程始终保持要激奋的状态中,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激励在本质上就是激发、鼓励和努力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激励性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师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在中学,利用激励性教学法进行语文教学可以很好的完成教学效果。
二、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利用激励法教学
(一)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也是教师实施激励法教学的前提。平等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在融合、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信任能让一个学生从此踏上成功之路,猜疑则会使一个学生因此走向堕落。在语文教学中,建立师生间和谐的关系,学生就会精神轻松,注意力就会集中。老师应尊重学生的感受,特别是当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指出不足时,更应该把学生当成朋友给予鼓励。只有当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平等时,才会有学习上的平等,角色上的平等,评价上的平等。有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会营造出一个良好轻松的学习环境,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学相长,达成现代教育目标。如在教会某个动作时,由于每个学生的领悟不一样,教师应该对领悟力较差的学生耐心讲解和示范。
(二)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正在越过历史悠久的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它正逐渐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展它的真正领域—一整个人的各个方面。在这一领域内,教学活动便比位于学习活动。虽然一个人在不断地受教育,但他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越来越成为主体了。”因此,“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与这种教学观相适应,“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意义的活动”以情感关系为依托的课堂师生互动则不然,它强调的是教师的爱心和宽容心。发挥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是教师要热爱学生。杜威曾指出:“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由此可见,对于一种参与、相互认同的互动方式,宽容的精神举足轻重。只有当教师与学生都学会了有所宽容,师生间的交往才会变得民主。因而,在实际的课堂互动中,师生首先要注意克服相互之间的偏见、偏狭行为,多一点宽容的胸怀。正如一位作家所说,“既然我们举目共望同样的星星,既然我们都是同一星球上的旅伴,既然我们都住在同一个天空里,既然生存之谜深奥得只有一条路才使人找到答案,那我们为什么还总是彼此为敌呢?”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及客观世界的态度。努力用学生的眼光观察世界,为与学生的互动建立牢固的根基。
(三)语文教师应该明确每堂课教学目标
语文教师在上每一堂课之前应该明确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产生于认识和需要,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力量。夸美纽斯曾说:“不了解其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求”。对中学生进行远大理想的教育,引导学生把学习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与祖国建设的需要、人类生存的需要联系起来,并使之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师可以用以新颖、生动、活泼的例子导入每堂语文课。导入的方法有多种,如提问、讨论、设疑质问、选讲故事等。通过这些事实使学生放眼未来,感到任重道远,立志努力学习和深入探索,兴趣由此而生,学习才有动力。
(四)对学生的学习以表扬鼓励为主
表扬鼓励为主,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表扬和鼓励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也是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知心朋友的关系。对于缺乏毅力、暂时表现后进的学生,更应在学习上关心,在生活上帮助,对他们取得的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教师的关心以及殷切的希望。此外,在课堂提问过程中还要实行鼓励性教学,注意知识的深入浅出,设计问题时力求简单明了,把容易的问题留给学生,当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答错也不应加以指责,而应帮助他们分析,鼓励他们再找出答案。在教学形式上开展课堂抢答、分组比赛、学生讲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光荣感、成就感,使他们获得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修养,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采取激励性教学法进行语文教学既可以使老师根据学生的需要采取教学方法,也可以使学生在激励作用下提高自己的求知欲。激活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使师生在互动的教学氛围中出色的完成好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杜芳妃.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10)
[2]汪富亮.激励性教学原则的运用[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12)
作者简介:陈好连(1987—),女,汉族,江西九江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2009级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