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体悟是一种与内省法性类似却又有着不同文化底蕴的研究方法。每个人的精神境界不同,通过体悟所获得的内容也许会有差异。这种差异并不能说明这种方法的不科学,只能说明我们每个人的精神修养程度还没有达到一种一致性的高度。
[关键词]体悟;心理学;文化
在东方文化中,孕育出了与心理学内省法类似的研究方法——体悟。体悟强调的是个体对于真理的实际获得程度,并不特别强调将所获得的内容报告出来。每一个想要明了真理的人必须亲自去实践、去体悟,单纯的学习他人的报告成果而不亲自体证,没有任何意义。正如禅宗所强调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一、体悟的文化局限性
东方的智者认为:生命具足一切,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了解自己的本心,当你能够完全了解内心时,你就获得了真理。[1]《大英百科全书》在将心理学作为一个词条来解释的时候,引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古希腊奥林波斯山上有一座特耳菲神殿,神殿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这样的文字——‘人,认识你自己’。就是这么一句话,经过漫漫几千年的演化,形成了我们今天的心理学。”[2]从这个角度来说,体悟是直指人的本心、本性,应该是超越文化的。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对于内心的把握往往会受到文化的影响。这主要表现为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在面对同一事物时,所产生的体验会有差别。体验是体悟的最初形式,体悟是一种带有觉知的体验。[1]
跨文化研究表明,中国人产生愤怒情绪时,往往和别人以及周围情境有关,如:在公交车上发现一个年轻人没有为老年人让座。而西方人产生愤怒情绪往往是因为自己受到了伤害,如:朋友失信于我。[4]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别,就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东方文化注重整体性、全局性,强调个体是整体的一部分,忽视个体独特性;而西方文化则注重局部性,强调个体差异,把个体放在重要的位置。在这两种不同文化中熏习的人,在面对同样的情境时,就必然的会产生不同的体验。所以,同样是在公交车上看到年轻人没有给老年人让座,中国人会体验到愤怒,而西方人则不会有这样的体验。
二、体悟的普遍性
正如上文提到的,体悟是可以超越文化的,是可以达到普遍性的。这从东西方一些人对于超越性体验的描述中可以得到证明。
李顒先生曾有一番对“道心惟微”体验的描述:“胸次悠然,一味养虚,以心观心,务使一念不生。久之,自虚室生白,天趣流盎,彻首彻尾,焕然莹然,性如朗月,心若澄水,身体轻松,浑是虚灵。”[2]在西方也有相似性的描述。William James在《宗教经验种种》一书中谈到神秘体验时,引用了Tennyson的这种描述:“我获得启示从未借助麻醉,而是凭借一种清醒的出神状态——所以用这个词,是因为找不到更好的词汇表达——自孩童时代,每当我独处之时,便每每进入这个状态。我不断默默重复自己的名字,直到最后,突然间,好像冲出强烈的个体意识,个体本身似乎消散,淡入无限的存在,这个状态并非混乱,反而最为清楚,确定不移,完全超越语言——这里,死亡成为可笑之事,几乎不可能——没有人格(假如果真如此),似乎就没有毁灭,唯有真实的生活。我羞于这种贫瘠的描述。我不是说过,这种状态超出语言的范围吗?”从上面提到的两个人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二者有以下共同之处:他们都经历了宁静、清醒、惬意、见到光亮、个体的消散、语言的无力感;两个人进入这种状态的方式方法都是如此的相近:李顒进入这种状态之前的条件是悠然、养虚、观心;Tennyson在这之前的条件是孩童时、独处、默念自己的名字。这种超越性体验的一致性正说明当我们真正体悟自己的内心时,我们就可以获得真实的、有价值的内容,而这种内容具有普遍性的特点,是每个人生来就具备的。这种对于人的本性的认识,正是心理学最初所追求的目标。
三、体悟对于心理健康的意义
(一)体悟可以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理论上讲,能够与自己的心灵进行对话并听从心灵的引导去生活的人,是不大可能产生心理疾病的。因为这种人的心理生活是充实的、是充满意义感的、是具有同一性的、是具有一致性的。体悟者是不会缺乏爱的,一个拥有爱、不会过分执着于任何事物的人,一定是心理健康的人。
(二)体悟在心理治疗中所起到的作用
体悟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在超个人心理治疗法中有所体现。每个人都有体悟的能力,都能够通过与自己心灵的对话来调整自己的心理生活,但是心理疾患阻隔了我们与心灵交流的通道。这个时候,来自心理治疗师的帮助是必要的。此时,治疗师所起的作用是给患者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启发患者内在的智慧,使其自行治愈或健康成长。正如苏格拉底所认为的:“通过谈话,使人们逐渐认清原来早已存在于心中的知识。这种方法就像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子里催生出来一样。所不同的是,这种助产婆术是用之于思想的,不是用之于身体的。”这正是超个人心理学家心理治疗的基本态度之一——担任精神助产士。
总之,体悟这种源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实际上,整个超个人心理治疗的基本态度和倾向以及由此发展出的各种治疗技术和方法无不透显着东方的智慧。体悟正是这种深厚的东方文化凝聚而成的精华。因此,如何创造性和发展性的运用这种研究方法,是每个中国心理学工作者都应该认真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印]奥修(著),谦达那(译):《道德经心释》,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申荷永:《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3][美]William James(著),尚新建(译):《宗教经验种种》,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
[4]叶浩生(主编)、郭永玉(副主编)、杨韶刚(著):《超个人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程威巍(1982 ~ ,男,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方向:社会认知)景卫丽(女,河南,河南平顶山人,硕士,研究方向:社会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