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的对比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3、品味老舍的京味语言。
教学重点:衬托手法表现出的北平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北平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如果让你写一篇关于北京的文章,你会选择写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故宫,长城等 )今天我们来看一位作家老舍是怎样写北平的?(也可另外内容导入)
二、研习课文:
(一)阅读 课文4—6节,回答问题
1.写什么(作者笔下北平的特点)
北平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热闹之中又有幽静,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建筑的四周又有空闲的地方。北平既是历史悠久的大都城,又盛产花、菜、水果、有农家乡野之趣。总之,北平是使人身心都舒适的地方。
2.怎样写
(1)衬托手法:
①北平和巴黎的对比
巴黎 北平
热闹、空旷 动中有静、复杂有边际
使人疲乏 温和
匀调 人为中显自然、不挤也不太僻静
处处设备得完全处处有空、能自由喘气
②美国的橘子——北平的玉李(愧杀)
③伦敦(成天冒烟的工厂)——北平(清新、接近自然)
(2)选材上小处着眼,大处达意。(具体内容见下面问题)
3、普通人写北平的话会写故宫,长城等,老舍的北平却是(可以顿一下,让学生回答)细小的事物,为什么?
导入作者简介:老舍,北京人,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出生贫民家庭。老舍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风尚,所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明确:(1)平民意识;
(2)生活气息更浓;
(3)作者对北平深沉的爱;(一枝一叶总关情)
(二)阅读课文1—3节,探讨问题(进行对话)
(1)真正写北平具体内容的是4、5、6段,那么1、2、3段写了什么,这样写好不好?
(这是难点,先让学生讨论)
明确:写出了作者对北平的爱(用课文中的话说——“真爱”)
(2)哪些关键语句体现了“真爱” (从1-3节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我的北平”(第一节);
“我爱我的母亲……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第二节)
——真诚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等(第二节);
“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第三节)
——深沉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第三节)——专一
(3)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1.直抒胸臆:我真爱北平。
2.比喻手法:爱北平就象爱我的母亲。
3.欲擒故纵:四次说“说不出”。
(三)阅读课文最后1节,探讨问题(进行对话)
(1)文章最后一句为什么说“要落泪了”?这句话在文章有什么作用?
明确:(1)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2)(结构上)照应题目,(内容上)深化主题。
四、欣赏品味(非重点,点到为止)
(一)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语言特点: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如“差点事儿”,“挤得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蕴含极其深刻思想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师举重若轻的功力。
例:“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俏皮,但通过这两件典型的事物的对比,透射的是老舍对于北平的平民生活的眷恋,也有老舍的一种民族自豪感在里面;
例:“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平淡似水如菊,不矫情,不故作姿态,没有激情昂扬的赞美,也没有自怨自艾,仅仅是沁入骨髓的思念。
(二)朗读课文,或者播放录音(挑重点段落,也可以将余光中《乡愁》同时播放),品位语言,体会感情。
作者简介:涂盈盈(1982—),女,湖北黄冈人,教育学硕士,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