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1839年8月19日法兰西学术院的科学院和美术院正式宣告摄影术的诞生至今仅有一百六十余年,而绘画的历史则有几千年,但古老的绘画艺术与年轻的摄影艺术的关系却非常密切。摄影与绘画作为视觉艺术两种独立的,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在一百多年的艺术洪流中相互渗透结合,在纠葛中共同发展
[关键词]艺术殿堂;摄影术发明;发展过程
一、摄影术发明之初
在摄影术发明之前,绘画是人类唯一一种用来记录自然的手段,画家们通过眼睛所观察到的景象再加上个人加工,完成了一幅幅的画作,人们都已习惯了这种方式来描摹世界。摄影术产生之前的绘画都是写实的,从达·芬奇那个时代开始,画家们就努力使作品能够真切反映这个世界。之后摄影术的产生对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绘画的作用受到了置疑,甚至有人惊呼“绘画已经死了”,有些画家也弃画从影,但是它的正面影响大于它的负面影响,是摄影术的出现,才导致了真正艺术的产生,有了照相机来模仿自然,绘画才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从而产生了更多的流派,使艺术更加丰富。
本雅明说:“当摄影术发明之后,艺术的创作方式又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在感叹摄影的精确性的同时也明显感觉到了危机,他曾说道:“摄影真是巧夺天工,我很希望能画到这样逼真,然后任何画家可能也办不到。”出于对绘画传统的担忧,安格尔曾率画家在1846年向法国政府请愿,要求禁止摄影,以避免“不正当竞争”。但他私下的绘画中,也在使用照片作为参考和素材。
19世纪的画家们几乎没有一个能够不受摄影术的影响,即使是德拉克洛瓦、柯罗和库尔贝这些大师们也经常地在创作时用到照片。纸版印刷和达盖尔银版照相法都被德拉克洛瓦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中,1853年5月21日,他在日记中写道:“让一个天才按正确的方法使用达富尔银版照相法,他将会把自己提高到一个我们所未知的高度。” 西方出版社曾出版了一些画家利用的照片原版,其中最有名的证据就是库尔贝大型代表作《画室》中那位裸体女子,即依据当时的色情照片。
他的名画《波浪》可说是以绘画的方式,发现了一个具有影像魅力的主题。那时候大特写和瞬间摄影都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库尔贝的画,在开发形式和比例的新世界的同时,也为这些技法打开了道路,而人们只是在后来,才有能力将它们固定在显像板上。
到19世纪末,画家们逐渐更强烈地意识到绘画要从摄影的阴影中走出来,尤其是印象派画家们,他们拒绝单一的描摹自然,力图摆脱传统绘画程式。我们都知道,印象派在美术史上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画派。印象派,是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期流行于法国及欧美乃至全世界的一种艺术流派和文艺思潮。在摄影术发明之前,人们记录影像的方法只能靠绘画,它们的主观性很强,产生的影像是经过艺术家再创作的产物。摄影诞生之后,它写实性能远胜于绘画,所以绘画的前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反复探索。绘画想要发展下去,就必须突破传统,吸收新鲜思想、先进科技。摄影的产生,使得绘画中颜色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光的变化也被广泛应用到绘画作品中。印象派代表画家莫奈,就把鲁昂大教堂画了很多张,同样是这座教堂,但是色彩的应用就完全不一样,让人们看到了不同时间段下教堂的景象。摄影和绘画理论都强调光在人视觉中的主导地位,正是由于摄影的不断发展,印象派画家们才把更多目光投入到对色彩的研究中来,然后把个人感受更多地表现在作品上,达到了和摄影区分开的目的。所以说,摄影的产生促进了印象派的形成、发展。
德加是当时唯一坚持在室内作画的印象派画家,他除了从日本版画中得到启发,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摄影技术的影响,他大胆地突破了古典主义的构图要求,在他的画中,我们常能看到类似照片一样被瞬间记录下来的构图效果。
当时的科学理论表明,人之所以能够看到事物,是由于光线照射到事物的表面并反射到人的视网膜上刺激视觉神经的结果,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印象主义画家彻底地抛弃了学院派所要求的造型技巧,明暗关系,以及过于精细的局部描绘,而根据对户外事物的视觉印象,改变自己调颜色的方式,不再是调色板上调好柔和的灰色调小心翼翼地一层层涂到画布上去,而是把尽可能纯的色彩一笔笔地摆放到画面上去,使之在适当的距离观看时,产生一种混合色的效果。受到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的启发,在阴影的处理上,一反传统绘画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把变幻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
二、摄影发展的中期
20世纪初,全世界摄影由古典期向现代期过渡。摄影也在争论中成长为一大视觉艺术,绘画则同期大致分为两大著名的新走向:
一路的前驱是后印象派,引出立体派,表现主义,野兽派及抽象画。其主旨是,玩弄绘画自身的种种可能性,其演变出于绘画自身的因果关系。
另一路是纷杂的现代主义,其中最极端者即达达派的颠覆传统.杜尚告别绘画,他们放手利用图象,刻意融解绘画与摄影的分野。
野兽派,这个在1905年出现的现代主义艺术团体,从一开始就毫不忌讳地表现出了对传统艺术规则的颠覆。他们普遍用扭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强调色彩的主观性与自律性,强调艺术家的感性经验对艺术创作的重要作用等等。马蒂斯,作为野兽派的领袖人物,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描摹自然对于我来说不再是重要的了,我为什么要去真实地描摹自然提供给我们的无限多的物体?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对情感的表达。”他延续了之前那些具有开拓意义的艺术家在色彩领域的探索,而且使它向着更加主观性的方向发展,他认为色彩的和谐与不和谐都能国够成令人愉快的效果。
没有照相机的发展,人们就必须用绘画来画风景与人像,绘画就永远用来写实,没有现代机器的广泛应用,就不会有立体主义的产生,没有文化交流的发达,西方画家永远看不到东方绘画,他们头脑中只有唯一的传统写实油画,也难以出现像雨后春笋般百花齐放的局面。立体主义的产生,是一场更彻底的艺术革命,从根本上摆脱了把持美术近500年的传统绘画的视觉认知习惯和空间观念。
立体主义的创始人毕加索的著名画作《亚威农少女》一画完全颠覆了过去具象写实的传统手法。立体主义的产生打破了古典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旧天地,宣告绘画形式元素的不依赖于具体物象的独立性。他曾说:“以前画家没有自由,总是去描摹大自然,现在有照相机代替我们,那我们何不做一点自己的事情。”毕加索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创新,世界上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葆有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他一直都是个不断变换艺术手法的探索者,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20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时间”、“空间”等基本概念挑战,画家们因而更有理由以更适应现代观念的科学法则来表现自然,这个法则就是按结果重新组建物体的形象。他用他的画笔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这对后来的各种现代派艺术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摄影发展的成熟期
当代绘画,借用图像以更丰富的姿态展现在大家面前。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是现代摄影的鼎盛时期,在艺术创作方面,摄影提供了各种可供选择的技术手段,以使摄影家可以在更加广阔的领域里,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创造出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艺术作品。
波普艺术,是20世纪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势力最大、最为风行、最有影响力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英国伦敦,60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并以纽约为中心,逐渐在欧洲、亚洲等地广为流传。它只把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体和景象作为艺术的基础元素,打破或冲淡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尽可能地介入更多普通民众的生活中去。中国美术界在1989年以后,不断出现的被大众传播成为“政治波普”的架上绘画创作行为和艺术现象,也曾轰动一时。
现如今,我们从“文字时代”进入了“图像时代”,在这个影像高度发达的年代,绘画不可避免地受到摄影的影响和同化,特别是在当代中国,由于绘画仍然是当代艺术最主要最成熟的艺术形式,占据着主体的位置,绘画与图像的结合有了更多的可能,绘画的影像化现象就更加的典型和引人关注,影像绘画已成成中国当代绘画一种重要的集体性风格流派。
现代的画家大多喜欢借鉴各种非绘画类的图像资源来进行创作,并不能否定这种现象,摄影和绘画的融合,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创作方式。陈丹青在他的《退步集》中讲到:“绘画是在动态中适应并寻求新的‘语境’,而当代视觉的‘语境’正是图像文化。”作为数字时代的产物,数码相机所依附的影像信息传播的中介之网提供了更加强大的智能化倾向,这种便捷使得人类更加依赖于技术力量。
现在,很多画家利用照片进行创作,但是他们不是单纯地照搬照片的效果,而是把照片作为一种参照对象进行加工、二次创造,具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当代德国杰出的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在波普艺术和达达主义的启发下,重置了绘画和摄影的关系,启发和引导了绘画向现代媒体图像学习借鉴的方法和方向,从而使影像绘画成为当代艺术中一种有效而重要的表达方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架上绘画的新风格。里希特经常依据照片进行创作,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照片,还运用了不同手法使作品呈现不一样的效果,其结果,是给绘画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影响是远大的。
一部艺术史反复说明了一个道理,新艺术的出现总意味着世界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是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应该从新的文化背景出发去考量它、理解它,而决不能简单地以传统的艺术与人之标准去苛求它。
总之,摄影术的发明给绘画带来的影响是具体而广泛的。英国艺术理论家贡布里希曾写道:“事实上,假若没有摄影的冲击,现代艺术是很难发展到今天这种地步的。摄影术的发明必然会促使艺术家进一步去从事新的探索和尝试,因为当机械已经可以把某些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出色,更节约成本的时候,绘画在这些领域中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绘画和摄影是两种相互借鉴的独立的艺术形式,最初摄影对绘画的冲击也并不会造成绘画的一蹶不振,从摄影术发明以后绘画的蓬勃发展可以看出,两者是相得益彰的,绘画和摄影这两种媒介可以协同工作,创作出艺术杰作。
参考文献:
庚凯.进入数码时代的摄影思考[J].美术观察,2007(1).
鲁虹.虚构的叙事[J].艺术·生活.http://www.dszg.com/comment/cnews_show.asp?id=594.
刘飞越.世界摄影艺术之旅[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
尹小斌.格哈德·里希特与中国当代影像绘画.美术界2007(1).
杨斌.毕加索传[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李文方.世界摄影史[M].黑龙江:黑龙江出版社,2004.
朱小钧.毕加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翟墨.融创时代——当代艺术手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马永建.现代艺术20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胡晓璇,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