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个苹果交换另一个苹果,所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用一种思想交换另一种思想,所得到的绝不是一种思想。由此推论,用一种体验交换另一种体验,所得到的体验也必然是增值的。文学作品中蕴藏着一个丰富的体验世界,那是作家情感体验的结晶,是作者整个心灵世界的真诚敞开。要对它进行解读,自然要求读者也敞开自己的心灵,用心去倾听体验,与作家作品进行对话、交流,从而进一步交融,达到心灵的融合,产生更深一层的体验。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在体验中生成自我的认识,从而对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这也就要求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师在教学中立足于体验,在教师自己学会倾听文本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倾听体验作为先导,引领学生在文本倾听的过程中选择最易引起情感共鸣的体验,以此为切入点走入文本深处,积极地唤醒自己心灵深处体验,从而能够进一步与教师、同学以及文本的体验相碰撞,交融。也使自己的生命情感体验得以丰富、深化和发展,这样,文学作品的教学就能够成为用心灵感动心灵的一种体验活动。
那么,如何能够使文学作品教学成为这样的体验活动,笔者曾听过一节讲授鲁迅的小说《祝福》课,很受启发。
读过小说《祝福》的人都知道,《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很容易激起学生的相通的情感体验,对她产生深深的同情,但大多数的人对祥林嫂悲剧的根源似乎很难一下子认清并理解。初读文本的学生也都较为强烈的排斥参考资料的解说,那么如何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真正感悟到祥林嫂悲剧的成因,还必须立足于学生的情感体验的浅层次认识,从浅层次的体验出发,进一步唤醒学生的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上课的教师是从这样的角度进入文本的:在这篇小说中,谁是善女人?谁是不幸的女人?学生的初读体验告诉他们,小说中的祥林嫂是善良的,不幸的,值得我们去同情。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赞同,并要求学生带着这种情感体验再次深入文本去阅读小说,并阅读除祥林嫂之外的其他女性。这时候有的学生发现:从祥林嫂的婆婆身上似乎也能看到作为女人的艰难不易,她的一个儿子不幸的死去了,不得不为另一个儿子张罗财礼;从四婶身上也能够看到对祥林嫂的一些同情,她雇佣祥林嫂做女佣,尤其是祥林嫂以寡妇的身份再次来到鲁镇,四婶还是收留了她;从卫老婆子两次引荐祥林嫂也能体会到对祥林嫂的一点恻隐之心;还有柳妈,她的建议之中何尝没有希望祥林嫂从 “罪孽”中超脱出来的良好愿望?然而把祥林嫂一步步推向毁灭的也正是这些不乏善良的女人。阅读至此,学生的体验得到了拓宽,但对文本的理解还没有深入的透彻。这时候的教师又问学生:祥林嫂是不幸的,你们认为柳妈就很幸运吗?那么造成柳妈不幸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和柳妈一样不乏善良的鲁镇的人们又为什么会把祥林嫂一步步推向死亡?学生在这一层一层的推进下,必然就可以理解几千年的封建礼教的毒害积淀了鲁镇集体的无意识,使他们变得愚昧无知,不乏善良的鲁镇的人们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了死亡,因而杀死祥林嫂的元凶就是封建礼教。如果教师还想让学生进一步挖掘,那么师生还可以挖掘出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压榨下的广大女性,她们的人生,她们的命运也同样能从鲁镇的人们的集体无意识中找到罪孽的根源。
在这节课中,教师以浅层次的情感体验为切入点,然后引领学生一步步向文本深处走去,最终推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升华到民族集体心理、集体的无意识的层面,真正做到了“牵一线而动全身”的功效,使得学生对文本的分析理解透彻而深刻。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高中语文的文本更多的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还学生以主体地位,把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在开放的情境中,教师多给学生自由活动和展示自我意识情感的空间。而对学生来说,每一个教材文本都是一种需求和召唤,对文本的理解也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学生对教材文本的空白点、未定点进行填补、确定和扩充的过程,实际就是对教材文本意义的建构过程,可以使学生以自己的经验融合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阅历等去对教材文本进行新的创造。在体验中,文本的空白点和未定点可以让学生发挥创造的潜质。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阅读自由还给学生。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文本的未定点和空白点。并用自己的经验、情感、眼光和理想去得出自己的答案,这就保护了学生独立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从而能够对文本体验得更为透彻。
当然,我们在教学中与文本对话时,首先相遇是文本的语言,它是作家情感体验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不同的语言形式本身便是作者生命体验的不同倾诉,因而,我们在阅读作品时首相要学会分析体验作品的语言,从语言入手去理解作家作品所蕴藏的深层内函。当然语言并不是所有的体验形式,它只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浅层次的体验,由此,当我们在阅读文本时,要抓住文本的语言的同时,为了更深入的理解文本,还必须打开心灵的窗户,与文本进一步碰撞交流,倾听作家作品的情感倾诉,体验作品的情感世界,从而唤醒我们灵魂深处的情感意识,丰富深化我们的心灵世界。
一堂好的语文课,不在于老师讲得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了多少;不在于学生所学的广度,而在于学生理解的深度;不在于教学的数量,而在于教学的质量。如果语文课堂能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打开心灵的世界与文本的在体验中碰撞交流出情感的火花,丰富学生情感世界,那无疑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大收获。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力求追求这样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在体验中整合出人类生命的意识情感。正如前文所说:用一个苹果交换另一个苹果,所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用一种思想交换另一种思想,所得到的绝不是一种思想;用一种体验交换另一种体验,所得到的体验也必然是增值的。
作者简介:袁迎,赣榆县沙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