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11期 ID: 153966

[ 韩鸿雁 文选 ]   

关于深化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

◇ 韩鸿雁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当前的开展状况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针对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职院校实际,精心设置人文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加强隐性课程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探讨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格的教育,是塑造、培养、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学习人文知识并将其内化为一种品质的重要途径。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基础和核心,但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普遍被简化、淡化和虚化。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除两课外,几乎是一片空白。即使开有这方面课程,也只是几门选修课,不成体系。
  高职院校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后果是造成校园人文精神贫乏和生态恶化。一些学生缺乏人文情感和人生理想,人文素质低,人格境界低下,人格存在“残疾”,价值观、道德观混乱,不思进取,黑白不分、美丑不辨,缺乏社会良知、同情心、责任感、正义感,缺乏合作意识,对教师冷漠,对家人缺乏亲情,不懂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的常识,缺乏表达能力,写一封求职信错字连篇。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给自身造成了致命伤。高职院校如何深化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高职院校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认识方面的,有价值取向方面的,也有条件限制方面的。
  (一)对办学宗旨的认识有偏差
  一些高职院校认为,高职教育既然是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就要千方百计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办学要以就业为导向,课程安排、实践实习都以技能学习为主,一切课程安排的原则是看其是否实用。人文课程毫无疑问地被划在“实用”的范围之外了。学校首先要保证的是实用性课程,即能使学生拿到饭碗的课程,人文科学内容的课程除了教育主管部门严令开设的“两课”外,其他人文课程可有可无。出现了“技术至上”的倾向,教育的终极目的被放弃,学校完全成了职业训练场。
  (二)对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改革意见的理解执行是取头去尾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关于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措施指出:“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一些学校片面理解文件精神,不进行科学规划,对理论课大加砍削,人文课程首当其冲,成为被削减的主要对象,甚至部分专业几乎将人文课程清除殆尽。但教育部这一改革意见的后面讲到:“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培养的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一些学校只管大砍人文课,显然违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只求单方面发展,不求全面发展。这种做法是百害无一利的。
  (三)人文素质教育的条件较差
  高职院校大都建校时间较短,层次相对低,缺乏深厚的人文底蕴。在师资引进培养方面,侧重双师型教师和技能型专业教师,学校缺乏高质量的人文学科教师。仅有少数的人文学科教师有无力应对全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在招生时是最后一个批次录取,又深受应试教育的危害,使得这些录取生的人文素养更差,对人文科学兴趣不大,这也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开展不利的原因之一。
  二、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我国高职院校自创办以来,人文教育直不受重视。许多院校过分强调实用性,导致眼光短浅的实用功利主义办学思想的蔓延。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高职院校要在注重实用性、突出实践性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教育的各个环节着手。
  1、确立人文素质评价标准。确立科学的、可操作的人文素质评价标准,在学生中有导向作用。评价标准就是“指挥棒”,有了这个“指挥棒”,既有利于学生自觉地把人文教育变成自我教育,又有利于学生自觉提高人文素质。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各大学更加重视以综合素质评价学生。据报载,天津大学已开始实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该体系共设立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科技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能力水平6个一级指标。其中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等都与人文素质有着明显的联系。天津大学的这种做法如果在高职院校加以推广,必将促使学生自觉提高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
  2、建立人文教育模式。建立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模式,起码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拟出教学计划,开设人文课程。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我们要拓宽学生的人文科学知识面,寓素质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就必须开设一定的人文类必修课和选修课。其次,要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单靠几门人文课程是难以奏效的,不论是社会科学学科还是自然科学学科,都可以结合传授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研究自然科学的任务是求“真”,但自然科学也内在地存在着“善”和“美”。如近来人们愈来愈关注的科学美、技术美,就是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中发掘出来的美学分支(属人文科学),这说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有着内在的联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相通的。在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其中的真善美的内涵,善于以科学家的奉献精神作为人文教育的素材。
  3、改革人文课程教学方法。文化艺术教育的骨干课程是《中国文化概论》、 《大学美育》、 《音乐鉴赏》、 《美术鉴赏》、 《影视鉴赏》等必修课或选修课,还有旨在帮助学生对中外文化名著有所了解、加深印象、深入研究的导读课。在以上课程的教学中要重新审视并超越传统的教学方法。长期以来盛行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及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讲细讲透的教学要求都不适合人文类选修课和导读课。为了帮助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要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他们获得知识、提高素质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因此要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和选择性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行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直观形象教学,以帮助他们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
  4、开展课外文化艺术活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学校组织的各种艺术节和文化节上,学生有机会进行直接的审美实践和审美创造,展示自己虽不成熟却充满热情的作品,体会运用艺术形式进行交流的感受,体验艺术创作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其它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有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通过亲自参与文化艺术活动所形成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往往更为深刻与牢固,影响及于终生。因此,参与文化艺术活动有助于人文素质的内化,而进行直接的艺术创作则是内化的文化艺术修养的外露。
  人文素质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养成教育,需要教师的人文科学知识、理论的传授,更需要人文环境对学生心灵的熏陶。因此人文素质教育不是某一个部门某一部分教师所能完成的,需要学校多个部门的人员共同努力,来共同推进人文素质教育。非人文学科教师应该在所教授的专业课中挖掘提炼人文因素,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教育。应利用有影响的校园媒体实施人文精神教育,通过校报、校刊和校园广播来育人,学校应通过多方共同努力,营造出健康的人文环境,浓化校园的人文氛围,增厚校园的人文底蕴,来共同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是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还需大家共同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1998
  [2]李维武著:《人文科学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钱理群:《强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分离是一种倒退》,《中国改革报》1999年6月2日。
  
  作者简介:韩鸿雁,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关于深化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