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运河文化的归纳和总结,提炼出运河文化的开拓、包容、沟通、交流的特点。对淮安精神团结、创新、实干、自强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大运河保存了城市的记忆,决定了淮安的品质、展示了淮安了风貌、塑造了淮安精神、支撑了淮安发展。可以看出运河文化可以折射出淮安精神,淮安精神正在展现运河文化。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淮安精神;运河文化;城市;运河之都;淮安
淮安是沟通中国南北方和东西部水道的天然枢纽。淮安地处东部沿海的大平原与江淮分水岭的结合部,京杭大运河的纵贯腹部地区。淮安发展、繁荣与隋、唐、北宋。鼎盛与明清。是兼河、漕、盐、榷、仓、厂、驿之利,成为全国的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粮转搬中心和漕船制造中心等“五大中心”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运河四大都会。
现在的淮安是集名人、名著、名河、名湖、名菜等于一体的城市,这里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韩信故里。吴承恩的小说从这里开始走向全世界。这里有“运河之都”的美名。这里有“悬湖”之称的洪泽湖、有金湖万亩荷花荡、有“淮扬美食节”可以大展淮扬菜系。在这里生活五年才知道什么是随水沉浮的城邦,生活十年才刚刚品位到淮安的精神。这里的人们辛苦劳作,和谐奋进,这里的人们团结自强,开拓创新。这里的人们早晨一壶茶,皮包水,晚上泡个澡,水包皮。这里北方的树可以长,南方的树也可以活。正像作家苏宁的《平民之城》一书所说:这里的人物,植物,人生的小小梦想与悲欢都于水中融合又于水中沉淀。
运河文化从淮安城市诞生的那天起,就在城市的生命里,成为城市的血脉。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积淀和发展。她有着多重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淮安城市的延续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取决于城市文化的延续性。而运河文化正是淮安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淮安近年来展开的大运河文化节等系列运河文化活动足以证明运河文化在淮安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大运河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具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品质。作为人类所创造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不仅确证了人的存在,而且直接作用与人的生活,她培育和滋养了人。对于大运河文化有着相当多的不同理解和定义。在运河船夫的BIOG中《试论大运河文化及其核心精神》一文对大运河文化的含义、特征、核心精神等方面做了细致的分析,并给大运河文化分为四个层次和四个特征来阐明。大运河文化的四个基本特征都是“和”文化核心的体现。克鲁柯亨把文化理解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在这系统中既包括显型式样又包含隐型式样。而且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特征,或者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的特征,他认为:“文化存在与思想、情感和起反映的各种模式化的方式中,通过各种符号可以获得并传播它;另外,文化构成了人类群体各有特色的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的各种具体形式;文化基本核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传统(既从历史上得到并选择)的思想,一是与他们有关的价值。”把文化理解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并分为显型式样和隐型式样,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创见。显型文化寓于文字和事实所构成的规律之中,它可以经过耳濡目染的证实直接总结出来,隐型文化是一种二级抽象,由纯粹的形式构成。通俗的理解,显型文化也就是从外部可以把握的文化,是行为与行为的产物,包括物质文化,而隐型文化则是精神性的文化,包括知识、态度、价值观等精神、心理现象。那么我们把运河文化分为显型的和隐型的两种,运河显型文化包括运河的河道本身,河道上闸、坝、桥等附属建筑及岸边的粮仓、会馆、寺庙等相关建筑,以大运河为业的人及两岸居民的在从事生产、生活活动中及从事精神生活中所创造的各种器用。各时代运河故道和现有河道及河上的附属建筑,运河文化长廊、大运河文化广场、清江浦、码头、船厂、漕运总督等这些是运河的显型文化,也是运河文化的载体。 与运河相关的社会实践,尤其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运河文化的行为文化层。该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隋唐以后,由于大运河的贯通,大运河也将我国南北文化串联起来,形成一条独特的文化带。在这样带状区域内,融汇了南北各地的风情民俗、饮食服饰、宗教信仰等,形成独特的运河风情和民俗文化,而且,各种民俗活动十分活跃。现在淮安的运河文化节中就有很多以前运河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运河的隐型文化包括人们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因素构成,这些因素一般由运河区域的哲学思想、小说、诗词、散文、戏剧、绘画、书法、篆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舞蹈、曲艺、科学技术等形式体现出来。运河的隐型文化是运河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运河文化的精神实质。在各个时期的运河流域,都有丰富多彩的哲学思想、戏剧、文学等文化形式,是运河文化层的宝库。淮安精神分为表层的、中层的、深层的三种。表层的文化是可视的城市形态,如古老的建筑和运河遗留下来的船闸等。中层文化是一种城市特有的习俗,如淮安人民的勤劳,人们对水的热爱等。深层文化是城市集体的性格,如团结,勇敢等。运河文化和淮安精神之间的穿插作用也互为联系的。
淮安文化的地域性,构成了淮安文化的多样性。淮安地处古淮河之滨,握邗沟入淮处末口和泗水入淮处清口。是多种文化的融合。人们在这种以水为中心展开的文化中感受其运河文化的灵魂思想。人们在运河文化的氛围中,耳濡目染、熏陶其脑、浸润其心,使一代代市民传承着大运河的文化基因。也培育着每一位市民对城市的眷恋。运河文化的力量,深深的熔铸在城市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淮安精神应该是反映淮安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是属于这个城市生活的完整的价值体系。这种精神隐含在淮安城市的方方面面,造就着扑面而来,鲜明而感的印象和记忆。赋予城市特有的品格和气质,折射出淮安人民的价值共识,生活态度,审美水准。
淮安精神的独特性必要与中国大精神一致,又有别于各地域精神文化,而这独特性也正是淮安所特有的或已有的地域文化。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而特色的基础又在于文化。文化特色既是淮安城市景观中极具活力的视觉要素,又是构成淮安城市形象的精神和灵魂。特别是历史性城市,经过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沉积,逐渐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特色,尤为珍贵。淮安的地域文化离不开水。或者说水文化是淮安文化的重要部分。淮安的历史可以说是利用水之利,克服水之害的历史。水给人以利益,也给人以灾难,淮安人们在利用水和战胜水害的历史过程中,产生了启迪和思想。这种思想就在逐渐的影响着淮安人民,成为淮安人的精神思想。淮安精神中多与水有关,淮安的水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淮安的水域特性也造成了淮安的地域特性。正是这种独特的地域特性造就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而优秀的地域文化是有强大的影响力的,可以超越地域,辐射全国。
淮安精神不仅写在历史书上,而且活生生的存在于市民的集体性格之中。淮安精神体现在城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她能在城市街道、广场、车站、商场、餐馆、酒吧、图书馆、博物馆和居民社区触摸到,能在市民的淳朴、善良、勤劳、智慧、诚信、友好、爱国、守法的优秀品质中体会到,能在城市的设计师、作家、画家、雕刻家、表演艺术家的作品中领悟到。能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协调发展的氛围中体验到,能在世代相传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中感受到。
运河文化是淮安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淮安精神的重要基石。运河文化对淮安精神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她保存了城市的记忆,决定了淮安的品质、展示了淮安了风貌、塑造了淮安精神、支撑了淮安发展。运河文化中的开拓、包容、沟通、交流正在折射出团结、创新、实干、自强的淮安精神。
今天的淮安,在千方百计的保留构成淮安城市文脉的重要遗存。让这些历史坐标在未来城市发展中得到彰显。我们相信,随着运河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运河文化固有的丰厚内涵将被发扬光大,并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现代文明对接,更多的造福淮安人民,为淮安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
黄银花(1978—),女,吉林长春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在读博士。
赵仕奇(1981—),男,辽宁省铁岭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