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11期 ID: 153916

[ 杨里娟 文选 ]   

峨眉方言中“的”字考

◇ 杨里娟

  [摘要]峨眉方言隶属西南官话灌赤片的岷江小片,除入声外,调值低平,方言中较完整地保留了中古入声调,地处川西平原,应当是四川地区较为单纯的方言,具有一定研究价值。本文旨在对峨眉方言中的“的“字的读音和分布情况进行描述,证明现代汉语的”的“字,其实是来源于”之“和”者“两字的合流。
  [关键词]峨眉方言;“ 的”的分布;“的”的来源
  
  峨眉方言隶属西南官话灌赤片的岷江小片,除入声外,调值低平,方言中较完整地保留了中古入声调,地处川西平原,应当是四川地区较为单纯的方言。峨眉方言中的“的”字,是比较特殊的现象,它具有两种读音,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两种读音可以自由替换。本应该是入声字,在峨眉方言中应保留入声读法,但该字的两种读法都是阴平调。本文拟从峨眉方言中“的”字的读音及分布情况,为“古无舌上音”“娘日二母归泥说”提供一个例证,同时考察“的”字的来源及演变问题。
  一、“的”字在峨眉方言中的读音及分布
  (一)刘公望(1982, 1984 ,1990)把“的”分为如下四类:
  A、关系助词:居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它表示定心之间的各种关系,如:党的决议、常有的事、去探听消息的老乡。
  B、状态助词:位于“形容性短语生动形式”的后面,如:光光的、破破烂烂的、血淋淋的、眉开眼笑的。
  C、名助词:指“的”字结构中的“的”,如:吃的、红的、端机枪的。
  D、语气助词:用于陈述句句末,表示肯定和确定语气,如:寒冬总会过去的、我曾为他辩护过的。
  在峨眉方言中,这四种情况都可读做[lei44],但当“的”跟在单音节语素后面时,它可以读作[ni44],如:红的绿的,吃的喝的。
  跟在单音节的代词后面时,[lei44]和[ni44]也可以自由替换。
  你的(书、亲人等)[lei44]或 [ni 44] 我的(书、妈妈等)[lei44]或 [ni 44]
  他的(书、妈妈等)[lei44]或 [ni 44]
  (二)但峨眉方言中的“的”还有一些特殊的用法。
  (1)用表示两个音节[li5 ni 44]表示“你家的”,此时[ni44]不能替换成[lei44]。
  (2)“A得A不得(的)”,此时读作[lei44]。
  高廉平(2002)曾在《川北三县市方言语气词“的”》中提出“A的A不的”结构中的“的”字应是结构助词“的”,根据笔者对峨眉方言的考查,笔者认为,该结构中“A”后面的应该是“得”字。根据峨眉方言的读音,“A”后的那个字读作[t5],入声调,而峨眉方言中的“的”字都读作阴平调。从语法的角度来说,“A”后面的应该是谓词的补语,引入补语的,也应该是“得”字。此外,峨眉方言常在“A得A不得”结构后面加一个“的”字,如果“A”后面的是“的”字,“A的A不的(的)”明显出现了冗余,这也不符合语言的规律。我们来看这些例子:
  ①“井里的水清亮不?”“混得混不得的!”(水非常浑浊,不能再浑浊了)
  ②“那块娃儿性格好不好嘛?”“好啥子哦,占得占不得的!”(性格浮躁,好表现)
  ③ “你觉得我这个头式咋样辣?”“嘿嘿,瓜得瓜不得的!”(傻乎乎的)
  (3)表示警告:你是不是的?
  ④“你是不是的?你是不是还要说?!”(表示愤怒,如果对方再说下去可能要打架了)
  二、“的”字的古音演变
  从语音方面来看,“的”字在中古时是端母字,锡母梗摄开口四等,入声字,《广韵》的反切是都历切,高本汉的拟音是[tiek],王力的拟音是[tiek],董同龢、周发高的拟音是[tiEk]李荣、邵荣芬、蒲立本、郑张尚芳、潘悟云都将它拟音为[tek],可见对中古时期“的”的基本发音意见还是比较一致的,但有没有[i]介音,是一个问题。
   现在普遍认为,“的”的最初形式是近代汉语结构助词“底”。据考证,“底”于8世纪可能已见诸文字记载,9世纪肯定已出现,10世纪日趋普遍。由于语音变化,宋代以后,“底”逐渐写作“的”。元代中叶开始,“底”通常写作“的”,可见这两字其实应该是同一个字的演变,那么,在“底”之前的演变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吕叔湘(1943年)提出,语中和语尾的“底”都是来“者”。理由是:“者”后来不仅发展出可以紧跟名词之后表领有的用法,如“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史记·陈丞相世家》),而且也兼有“之”的连接修饰和名词中心语的用法,如“麦地占他家,竹园皆我者”(寒山子诗)。但是“底”和“着”字在声母方面尚可相通,在韵母方面就相差甚远了。因此王力先生从音韵的角度怀疑了这一说。
  王力(1958年)从音韵上说明,“底”是从“之”变来。“之”的上古音是 €#5 ,后来在文言中的演变情况是:€#5 →t €#5 →t i→t ;在白话里演变应该是:€#5 →ti →ti。这样就造成一对骈词, “之”与“底”并存。“之”在文言和白话里的两种语音形式,各自发展出不同的用法。
  梅祖麟(1988年)从法功能方面进一步发展了王的观点。他的主要论据为,由于受汉代“名+数+量”格变为“数+量+名”的影响,先秦的“S+V+O者”就变成“VO者+S”(如“定者将吏”)。此后又出现了“V者O”、“N者O”两种格式。在这三种格式中,“之”“者”的功能相当。因此,“之”在白话里变为“底”后,受“者”的语末用法的影响,“底”字也逐渐能用在语末。梅祖麟实际上是综合了王和吕两家的观点。
  我们再来看峨眉方言中的“的”字,从分布上来看,峨眉方言的“的”兼具了修饰限制和强调两类,同时具有了“之”和“者”的功能;从语音上看,无论发[lei44](这种情况更多)还是发[ni 44],[i]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音素。重庆方言中也有这个“的”字,如:“摆摊摊儿的(小摊贩)”中的“的”字发“ni”音。在闽南语中,“的”字有[le3]、[e5]和[tek4]三种读法,在粤语中,“的”字有[di1]和[dik1]两种读法。从声母和韵母的横向比较来看,我们尚发现不了什么问题。
  但是“的”作为一个入声字,在峨眉方言中却发阴平,这一特殊的现象很值得思考。
  “的”不做结构助词时,在峨眉方言中发的是[ti5],入声调,如“的确良”(一种衣服的面料)“的的确确”“目的”。然而,当它做了结构助词,却发成了阴平调。
  “之”字在峨眉方言里发[??44],“者”字发[?ei42],从发音上来看,“的”很可能是这两个词共同发展合流的结果。发[ni 44]音的“的”来源于“之”,声调也受到它的影响变成了阴平调;发[lei44]音的“的”来源于“者”,由于受到了[ni 44]音的同化作用,同时在峨眉方言里上声42调本来和44调就有相近之处,加之峨眉声调调值整体低平,44调如果不拉长听起来很42调非常像,因此由本来的42调变成了今天的44调。
  峨眉方言中两个表强调的句式:“A得A不得(的)”和“是不是的?”句末的“的”都发[lei44]音,同样从分布上证明了“者”是“的”的来源之一。
  在声母方面,峨眉方言中将“的”的声母发成l或者n,这可能与上古的“古无舌上音”“娘日二母归泥说有关,笔者将另行撰文阐述。
  
  参考文献:
  [1]刘公望.汉语助词论[M].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
  [2]高廉平.川北三县市方言语气词“的”[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2.
  [3]吕叔湘.论底、地之辨及底字的由来[A].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梅祖麟.词尾“底”、“的”来源[J].史语所集刊,1988.
  
  作者简介:杨里娟(1985—),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峨眉方言中“的”字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