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11期 ID: 153895

[ 李志华 文选 ]   

对增强体育类考生成绩发挥的对策思考

◇ 李志华

  [摘要]体育类考生作为特殊的高考群体,在参加体育专业考试中发挥不稳定,不能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导致考试失利。在教学中,教师应从重视考生个体差异,制定科学训练计划等六方面入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考体育;体育类考生;不稳定
  
  每年参加全国体育专业高考的学生,由于要参加全国统一的文化考试,多数的体育考生都是到了高三才开始参加专业训练,其专业基础、身体素质与专业运动员的差距较大。因此,在专业训练时间也较紧张的情况下,教师通常只注意对考生进行技术技能的传授,而很少甚至没有注意其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加之绝大部分此类考生在平时几乎没有专业考试、大型比赛的经验积累,心理稳定程度低,一旦遇到外界一些刺激就会不能正常发挥应有的成绩。作为承担着教练任务的老师老说,就有必要认真分析心理健康状态对考试成绩的影响,注意在训练过程中,提高考生的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提高考生的心理稳定素质。
  一、影响考生成绩发挥原因分析
  高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相对不稳定的阶段,加上外部环境的影响及自身认知能力的不足,往往导致他们产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品质或心理障碍。特别在高考体育专业考试的考场上, 经常出现考生因发挥失常而痛哭流涕,情绪波动较大等现象。出现这些异常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绪过度紧张
  过度紧张情绪是在现实生活或想象中体验到危险,或受到威胁时,由于缺乏应付可怕情境的力量或能力而引起行为失控的一种情绪体验,这种情绪往往是学生由于对考试成绩过于担心,害怕考不好,对成绩好坏所产生的后果过于关注所导致的结果。把考试结果与自我评价、社会评价、自己的前途、命运过于紧密地联系起来,导致严重的心理压力。过度紧张情绪影响考生方式各不相同,有些考生能体验到紧张感并伴有身体僵直、麻木等症状。另外一些考生则产生一些消极思想,他们似乎无法摆脱这些焦虑的情绪。这两种紧张情绪都会使他们的注意力偏移,影响考生的正常发挥。很多高水平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失常,主要原因也就是心理压力过大,从而引起极为不良的心理和生理反应,最后被自己打败。在第二十六届奥运会中,美国射击运动员在最后一枪居然打错靶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二)自信心不足
  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无论在智力上,还是在体力,或是处事能力上,都有基础性的支持作用。自信心可以影响和调节人的知觉、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过程,当学生有充分的自信时,可以使人体肌肉放松、心情平静、容易使大脑精力集中、对事物的感知清晰、记忆牢固、思维敏捷、灵活,想象力活跃、富有创造力,能激发拼搏精神,产生顽强的意志,保持坦然的心境和乐观的心态,教师应设法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在学习中激发热情和力量,克服困难,想方设法去做好每一件事。在体育考试过程中,有些考生情绪低落,缺乏自信心,意志消沉,萎靡不振,体力明显下降,知觉和注意强度减弱,反应迟钝,严重者甚至逃避考试。
  (三)对考试中客观因素的变化估计不足
  客观因素的变化是不可预见的,因此对考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也是不可预见的,突如其来的客观因素变化对考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较大的考验。考试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影响考试的客观因素。例如天气的变化,包括下雨,逆风等;身体因素的变化,包括意外运动损伤、突发疾病;考试过程中,场地、器材、方位的变化等。这些客观因素的变化是对考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的一种考验。在考试、比赛过程中,大部分考生都很难接受客观因素的变化所带来的结果,往往会表现出紧张、焦虑不安、沮丧等不良情绪,动作僵硬、唤醒水平过高而无法正常发挥,最后导致成绩大幅度下降。
  (四)考前准备不充分
  在考试前运动量掌握不好,睡眠和休息时间不足,使体力和精力长期透支,造成大脑疲劳,直接影响比赛效率和临场发挥。本来稳操胜券的,因为心理负担过重而大失水准,最终黯然离场。
  二、增强考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对策思考
  (一)重视考生的个体差异,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
  在日常训练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深入细致地观察考生,采取师生交流谈心等形式,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了解考生的个性特点、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掌握考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状况。然后进行细致的分析,对每一个考生的心理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在训练中根据考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分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的专项设定不同的训练计划;不同的水平层次制定不同的阶段训练目标、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针对个体的身体素质、运动特点制定不同的动作要求,充分发挥个体的优点,譬如:在跳远项目上,腰腹力量强的考生用挺身式,腿部力量强的考生用蹲距式、摆动腿抬高、送髋。在训练的初级阶段,把日常训练的数据进行记录整理,结合体能测试成绩、专业达标成绩、项目成绩进行对比分析,掌握考生的身体素质状况与技能水平以及可发展空间,归纳总结出每个考生的优势与不足,并制定针对性的后续训练计划,快速提高考生的身体素质和专业成绩。
  (二)帮助考生调节心态,正视考试
  在平时训练中都是成绩较好的学生,有的能够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而有的却发挥失常,是什么原因造成二者这么悬殊的结果呢?俄国的生理学家谢琴诺夫指出:“全部心理活动毫无例外都是凭借反射发展起来的。”这表明他们的发挥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样的考试,同样的外部环境,个体内部的心理反射是影响临场发挥的重要因素,是否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直接决定着他们的考试成绩的好坏。因此,在体育训练中,加强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如何做到这一点,根本的解决方法是:教会学生摆正心态,保持一颗平常心正视考试。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成生于败,败致于成。对任何事情的得与失、成与败都要辩证地看,走出狭隘的患得患失的阴影,不贪求成功,只求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水平。
  人生当中,要经历无数次的考试,而考试是知识战,更是心理战。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考试成功的基础,是成功的硬件。学生在考前、考中的心态调整水平及发挥程度是比赛成功的软件,起调节作用。越是临近考试,心态在考试中的作用与意义愈加关键。心态状况制约着成绩发挥。心态好就能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心态差就不能正常发挥,甚至发挥失常。摒弃心中的非理性观念,以平常心态对待每一次考试。对于有过考试心理阴影的学生,更要关注他们赛前的心态,消除他们的非理性心理因素。
  (三)积累考试、比赛经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任何考试中,心理健康水平都会直接影响到考生水平的发挥。心理健康水平高有助于运动水平的发挥,提高考试成绩,反之则会影响到水平的发挥,导致考试失利。体育专业考试同样需要在一个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下才能够考出好的成绩。但是,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长时间的磨练、积累得来的。例如对考试过程中面对偶发事件;面对自然条件的变化;面对场地器材的改变等,如果没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考试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考前的训练过程中,第一、要定期进行一些模拟测试;第二、要抓住一些比赛的机会,譬如各级各类运动会;第三、创设不同的训练条件,如在雨天、高温天、不同时间段进行训练等;第四、注意对考生进行心理辅导,对心理素质特别差的考生还要加强心理疏导,多鼓励启发。在考前采用合理的情绪疗法、放松练习、暂时转移注意力等方法来进行调节和治疗;第五,做好考前的各种准备工作,熟悉考试场地,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如场地的方位、考试用器械等。
  (四)教师、家长降低期望值,保持平常心。
  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了教师、家长的期望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及其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积极期望对于增强自信心起到关键的作用。教师、父母应该认识到,过高的期望和压力对考生的考试成绩不仅没有帮助,而且会起到反作用。期望值过高也可能给学生带来过大的压力,所以他们应当调整过高的期望。要想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就要想办法帮助他们减轻压力,使考生在考前和考试过程中心态平和,情绪稳定,要让考生心态平和,家长就要以平常心态去对待考试。只有这样,学生中枢神经系统才能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操作力、意志力才能调动起来,达到思维敏捷灵活,想象力丰富,记忆的运作和提取迅速准确,容易出现灵感和顿悟。对于一个目标真正的专注往往抑制恐惧,甚至忘记恐惧。我们的古人讲“致虚极,守静笃”。当一个人专注到极点的时候,整个心中便没有任何私心杂念。这时候,人往往精神高度集中,心无旁骛,没有恐惧。
  (五)考前合理安排时间,调节身心状态
  考前要特别注意合理地安排运动量、休息和睡眠时间。身体健康是考生考试的有力保障,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考生在考试期间保持平常生活习惯,保证每天8小时睡眠,注意保暖。要适当进行自我心理放松训练。心理放松训练是一种心理治疗技术,可以有效地调节心理紧张,消除大脑疲劳和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不仅对于考试焦虑的心理紧张、情绪紊乱、思维障碍及失眠、头痛等躯体症状有很好的调节和治疗作用,而且对于激发学习潜能,提高效率和考试成绩有着良好的作用。
  (六)加强学习,努力塑造自己
  对于考生来说,应该不断地加强学习,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在任何场合或出现任何情况时,都能冷静对待,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能够面对现实,客观地评价自己。不会因为一时的失败或成功而改变自己的心态,始终以正确的心理动机,根据具体情况与适当目标,正确对待考试。实践证明,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技术水平的正常甚至超常发挥。因为良好的心态给运动技能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适宜的内部环境。考生应该在实践中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坚定而敢于面对现实的人。
  总之,要想让考生在高考中稳定发挥,提高成绩,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因材施教,设法锻炼考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体育类考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质量。
  
  参考文献:
  [1]运动心理学.全国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2000
  [2]马启伟.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吴月英.竞赛中运动员的心理障碍与心理训练[J].体育科技,2007
  [4]钟秉枢.中国学校体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部.
  
  作者简介:李志华,永胜县第四中学。
  

对增强体育类考生成绩发挥的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