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11期 ID: 153947

[ 周玉洁 文选 ]   

中学语文阅读策略

◇ 周玉洁

  [摘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使学生能通过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课内外的阅读学习中受益。美国中学的阅读教学内容中的SQ3R阅读法,作为一个非常有效的阅读模式,值得我们在阅读实践中借鉴发展。
  [关键词]中学阅读教学现状;SQ3R阅读法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教学活动一项重要内容。阅读是认识世界、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能阅读实用类、文学类、理论类等多种文本;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或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的要求,学生对于阅读材料既要“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又要“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受制于繁重的学习内容、升学压力,教师往往以自身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单一固定化,千篇一律的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结构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课后练习对文章的阅读讲析的方式,限制了学生的阅读思路,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致使多数学生觉得语文课程的学习枯燥乏味,“教师习惯于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范文’;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范文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语文知识点”[1],既不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又无从提高人文素养,与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实施背道而驰。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提醒我们教材之内具体的语文教学目标之上,语文教育的初衷不可违背。阅读是读者对文本再创造的过程,阅读教学应该大力提倡讨论、质疑精神,提倡开放性阅读、个性化阅读,从文本内容分析的传统模式回归到发展阅读能力上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建立科学的阅读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使学生能通过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课内外的阅读学习中受益。
  美国中学的阅读教学内容中的“SQ3R阅读法”[2],作为一个非常有效的阅读模式,值得我们在阅读实践中借鉴发展。所谓SQ3R,指的是浏览、设问、细读、复述和回顾。
  一、浏览每个章节的主题、标题和副标题、各种图片、图表、曲线图或地图下的说明、评论性的话语或教师制定的学习指导、介绍性和总结性的段落、小结等。
  二、边浏览边提问题,基本顺序是提问——思考——求证——对照:把题目、标题和副标题改成问题;要求学生读完一个章节或一个段落后,读一下问题,思考一下老师在布置作业时针对这个问题说了些什么?对这个问题你已经知道了一些什么内容?考虑这样的标题,这样的论点让自己来写该如何写。
  要求学生阅读时必须问自己以下问题:
  1.文章的题目是什么?这个主题向你传达了什么信息?你对此知道多少?你估计这篇文章会说什么?
  2.这篇文章是什么时候写的?你了解这一时期有关这个主题的历史文献吗?如果知道,你估计它会说些什么?
  3.作者是谁?作者的背景或简历?作者有无偏见?你熟悉作者的相关作品吗?
  4.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内容与题目相符吗?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论证其观点的证据是什么?作者用的是中性词还是带感情色彩的词?
  5.就文章的内容、情感、表达方法、写作特色、有独到见解的句段、有疑问的部分及富有特殊功能的标点、字词等作出标注。
  6.有没有你想保留的事实依据?对你熟悉或不熟悉的内容有什么好的描述,值得你作标记的?在你觉得重要的地方作标记。如果所标记的内容需用来做研究,就得做一个研究性的注释。另外作者有没有引用一些你想以后用作参考的重要信息?如果有,要做好标记;如果要用于你将来的研究,做些书籍题解或卡片摘录,以备将来引用这篇文章。
  三、细读:重新阅读各种图片或图表下的说明;注意所有划线的、斜体的或粗体的词或短语;寻找你开始提出问题的答案;在每一章节开始或结束时回答问题;在重要的地方划线;对于难懂的段落放慢阅读速度,先读明白的部分,确定难点,作上标记以备将来阅读;读完后重读不清楚的部分;查阅对你理解文章十分重要的生词,不要望文生义,不要把自己束缚在字面意思上;一次只读一节,读完后用自己的话叙述。
  四、复述:就你所读内容口头提出问题或用你自己的话对所读内容作总结;用你自己的话做笔记,不要直接从书上摘抄,只记下帮助理解的细节。运用最适合你学习特点的叙述法,但要记住你动用的感觉器官越多,你记得越牢靠。比如,看、说、听或看、说、听、写同时并用。
  五、回顾:读完整个章节后,对学习要点提出问题;浏览你读过的文章或笔记,重新熟悉一下要点,自己提问,关上书自己回答问题。你学到了什么?这篇文章与你读过的其他文献有何关系?你认为这篇文章的论点有说服力吗?如果你熟悉这个主题,即使其主要论点没有说服力,你认为其论点正确吗?即使文章论述得很好,你觉得有没有让你对论点产生疑点的地方?
  最后,做一张表格,把要点或主题句写在上面,根据表格上的内容,口头复述所学内容。在巩固了每个章节的内容之后,定期复习你所做的表格,考试时你就不需要死记硬背了。
  借鉴上述的做法,能使我们的阅读活动行之有效。基本的教学过程包含了“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六个阶段[3],与SQ3R阅读法提出的浏览、设问、阅读、描述和回顾可以对应起来。浏览作为准备的阶段,其目的正在引起求知欲、解决目标需求;设问对应初步感知;细读的展开就在于深入的把握和理解。张志公先生对文章的阅读过程有过具体的阐述,他说“读一篇文章,先通读全篇,得其大要;再分解细读,然后揣摩推敲一些特别重要的、突出的、用法提法新颖的词句;最后再通篇领略一番。”“一定要做到透彻的理解,确确实实地、毫不含糊地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充分理解字句里边含蓄的意思,以及文章前前后后的联系照应、结构层次。读一遍不行,再读一遍,该查的查,该问的问,不读透了决不罢休。懂透了,读熟了,该记住的东西就得记住,该学着用的词和句子就要自己写一写。总之,一定要把这篇文章嚼烂了,吃下去,消化了,变成自己的。”[4]细读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参考资料的利用,在教学情境中,具体方法的运用取舍依赖于教师的调控,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教师设计的专题或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疑点、难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复述是对阅读内容的进一步拓展,对内容的梳理、提炼、感悟、延伸、比较,活跃思想,提高鉴赏能力,对应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回顾作为最后的整理阶段,强调从整体上把握,对应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教学阶段。因此,在中学阅读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一的方法,也不失为培养阅读能力的有力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罗丁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维探究[J].学问,2009(2)
  [2]杨洪、周玉洁.美国中学阅读教学一瞥[J].中学语文教学,2006(2)
  [3]王道俊、王文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张志公.语文教学论集(3)[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周玉洁,毕节学院中文系。

中学语文阅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