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唯一的听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体会人物复杂的心理。
3.引导学生初步体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和过程。
【教学重点】
1.“听众”形象与心理的评析与探究。
2.对本文揭示的人生哲理的深层领悟。
【教学难点】
“听众”形象与心理的评析与探究。
【课前准备】
MP3(小提琴曲《月光》)、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播放小提琴曲《月光》多么美妙的小提琴曲啊!我想每位同学都愿意成为它的听众,可是,曲子好听琴难拉,当初它只拥有唯一的听众。
板书课题:唯一的听众
出示投影:
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个白痴。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下的结论。我拉出的小夜曲,在他们听起来就像是锯桌腿的声音。
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我能熟练地拉许多曲子。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时。每当拿起提琴,我眼前就浮现出那位耳“聋”的老人,每天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指名读,同学们,读了这两段话你们有什么疑问?
我由一个音乐白痴成长为能在各种文艺晚会上表演的小提琴手,是什么创造了这个奇迹?而我又为什么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这位老人是谁?为什么是“唯一的听众?能听到又怎么是耳聋?……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 初步探究、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来的问题。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我”开始拉小提琴像锯床腿似的,到后来能够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心理产生了哪些变化?(原来很自卑后来变得自信了)
(2)心理有这么大的变化得益于什么?(每天早晨的唯一的听众)
(3)唯一的听众是谁?(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老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
(4)这唯一的听众是聋子吗?(当然不是)
过渡:唯一的听众,“我”以为是一位耳聋的老人,没想到这位老人竟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老教授,她为什么要装聋,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帮助“我”——一位初学小提琴的晚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深入探究,走进人物的内心。
三、自主探究,了解人物内心
(一)探究老人诗一般的语言
1.老教授是怎么一步步鼓励我的呢?默读全文,画出老教授鼓励我的语句,体会她对我的影响。
2.交流
出示投影:
(1)“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2)“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3)“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4)“你的琴声能给我带来快乐和幸福。”
3.“我”听到这些鼓励的话语,心里会想到一些什么呢?进一步想象老教授的心理。
(1)“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想:我拉的声音这么难听,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实在对不起,没想到她却毫不在意,居然向我道歉,多么和善的老人!
老教授:他刚学拉小提琴,拉的实在难听,他一定是怕人听到,才躲到这儿来的,他看到有人在这儿,是那么不好意思,又要躲开了,我得留住他。
“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我”:原来这位老人听不见,我拉好拉坏她都听不见,对她不会造成任何干扰。还好刚才难听的琴声没有破坏老人正独享的幽静,老人还夸我拉的好,尽管是个聋子,第一次听到夸奖还是令人高兴,要是我真能拉好该多好啊。
老教授:这孩子很自卑,我只有告诉他我是聋人他才有勇气继续在这里练下去。
(2)“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我”:她愿意每天都来做“我”的听众,不管我拉的好不好,她要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的小提琴能给老人带来快乐,这是多么让人快乐的事,我一定要用心拉,不能辜负我的唯一的听众。
老教授:让他每天面对自己的听众来练琴,他一定会越练越来劲,越练越有信心。
(3)“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我”:我有进步了,老人虽然听不到,但她能感受到,坚持努力,我一定会拉的越来越好。
老教授:他已经有了进步,只要不断的得到肯定,鼓励,他就会继续努力,继续练下去。
(二)探究老人平静的眼神
让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快速默读课文,找到描写老人平静眼神的句子,用“ ”划出,反复读,想一想从老人的心灵的窗户中你读懂了什么?
1.学生读、划。
2.交流:
出示投影: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3.齐读3个句子。
此时无声胜有声,老人平静的眼神背后,又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写一写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处写。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学生写后交流。
四、体会情感、总结全文
齐读最后一段,从中体会出怎样的感情?此时你认为老教授是个怎样的人?
生交流:
师小结:好一位了不起的老人啊!她用真诚关爱的眼神,诗一般的语言鼓励年轻人、培养年轻人。怪不得成才后的年轻人在舞台上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面对鲜花和掌声时,会不由自主地想——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作者简介:邵振武,陵头乡后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