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11期 ID: 153957

[ 胡琍玲 文选 ]   

语文阅读教学的朗读技巧

◇ 胡琍玲

  [摘要]文章试图从情感入手,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环节的经验技巧,认为语文教师关键在于抓住情感这一钥匙,向外发掘阅读素材的情感因素,向内发掘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共鸣、情感抒发,才能真正过好朗读关。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情感
  
  教学活动是具有强烈情感因素的行为,尤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见也最重要的朗读环节,情感更是贯穿始终的关键,情感是其中的润滑剂、催化剂,是教学的起点又是目标。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就要抓住情感这一钥匙,向外发掘阅读素材的情感因素,向内发掘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共鸣、情感抒发,才能真正过好朗读关。笔者将近年来的教学经验略作总结,以抛砖引玉。
  一、情动而辞发,发掘阅读素材的情感因素
  我们的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它不但体现出课文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丰富的文化内容,而最引人注目的是课文注重从学生生活出发,引导孩子们在认识周围社会和大自然的同时,去体验一种叫做“爱”的情感因素,而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孩子渐渐懂得了爱祖国、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生活……因此,当新的教材以这种人性关怀的深刻内涵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时,我们只有好好把握,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才能在教学中塑造孩子的完美人格,这是新教材赋予语文教改的最大财富。
  二、披文以入情,带领学生进行情感朗读
  (一)范读启情,带领学生深入课文情境
  “范读”是教师进行朗读训练指导的常用方法。“范读”要成为一种朗读的训练艺术,就必须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范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范读”中去思索、鉴赏、揣摩,达到范读启情的目的。古罗马一位诗人曾说:“只有一条路可以打动人的心,就是向他们显示自己首先被打动。”如果教师没有被文本感动、打动,谈何学生的真情流露。其次,教师有了情,才能在课堂上以情唤情,以情激情。应该有讲到激动处,激情飞扬;讲到愤慨时,扼腕长叹的教学状态。
  当然,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在课堂中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的多元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真正的对话应该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课文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很好的载体。教师应联系学生的生活积累,创设情境,激活储备,使学生对言语对象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产生共鸣。
  教学时,要让学生进入角色,在朗读时,既要摹拟原角色的语气,又要摹拟腔调,既摹拟他的神态,又摹拟他的动作,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比如《船长》一文中,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哈尔威船长与机械师有一段非常精练的对话,教师可及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移情体验,进行这样的设想:在当时万分危急的境况下,假如你是乘客,你的感情是怎样的?孩子们立即根据自己曾有过被困体验,想到:情况危急,人人都想逃离即将沉没的客轮,场面混乱,说话急促。再引导学生:哈尔威船长说话急促是因为慌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哈尔威.船长的决定关系到61个人的生命,他发出命令时必定威严,朗读时还应凝重有力。很快,再一次朗读时孩子们俨然成了镇定自若的船长,发出命令急促而有力度。随后,教师可再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分小组角色扮演进行表演,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多元对话中,学生已充分融入了课文中的情境,自然能在情感朗读中入情入境,真正做到情动而辞发。
  通过这样的朗读,使学生的思维超越了时空,超越了文本,产生与作品主人公零距离的对话与心灵的沟通,使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彼此交融,互动生情的境界。
  (三)情感共鸣,抓住情感共振的阅读细节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言以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讲究咬音吐字、表情达意的言语艺术。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调动学生感觉、知觉,对表情达意比较深刻的词句、悉心揣摩品味,悟出美妙之处,体会作者的情怀,深入理解蕴含的意思,以激起情感上的共鸣。
  《大江保卫战》一文,语言朴实无华,真实感人。在朗读训练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了解这次保卫战的重要意义,了解抗洪战士的铮铮铁汉本色,品味抗洪战士的内心世界和作者表达的情感,然后抓住文中描写连长的这一段落反复朗读,谈谈连长为什么要大声说:“来不及了!”再从连长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来体会细节。学生从中不但想象到当时的形势千钧一发,而且深刻体验到连长真是条铮铮铁汉!为他舍己救人、不怕牺牲的崇高品质所感动,激起了学生的情感的共鸣。
  (四)独抒性情,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多元理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总是要从自己特有的个性特征出发,对文本作出与众不同的感悟和理解,这就必然造成对内容理解的多元性,即个性差异性。同样,情感朗读也需要以尊重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为前提。曾看到赵景瑞老师谈学生对《寻隐者不遇》一诗的理解。有些学生在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时,边读边摇头,因为他们感受到了诗人失望的情绪;有些学生则边读边点头,因为他们觉得隐者真“隐”啊,从心里很佩服隐者;还有些学生边读边抬头,因为他们感受到诗人很困惑,对隐者在白云深处有一种莫名的向往。由此可见多元的理解才能折射出个性朗读的风采!在指导情感朗读中,教师应该从学生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朗读水平,个性特征,引导他们深入课文情境,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作者简介:胡琍玲,江苏省张家港市万红小学。

语文阅读教学的朗读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