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11期 ID: 153881

  

唐宋词文本解读三则

◇ 刘 威

  [摘要]本文以《唐宋诗词选》和《唐五代词选注》为参照,对《菩萨蛮》《双声子》《忆秦娥》三首词中的“藕丝”“麋鹿”“秦楼”的文本解读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从而更进一步的理解这些词的内容与艺术魅力
  [关键词]藕丝;麋鹿;秦楼
  
  古典诗词的文本解读是理解古代诗词的第一步,也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因为文本理解的错误会导致艺术分析、考证等多方面的错误,所以文本理解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本人在阅读《唐宋词选注》和《唐五代词选注》的过程中,发现《菩萨蛮》(水晶帘里玻璃枕)《双声子》(晚天萧索)《忆秦娥》(箫声咽)中字词与词意的文本解读有待商榷,现分析如下:
  一、温庭筠《菩萨蛮》
  水晶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江,玉钗头上风。
  关于“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唐宋诗词选》注曰:“藕丝,藕丝色,即白色。秋色,古人谓五色中以白为秋。这句描写衣裳的颜色。”[1]后面还引用了温庭筠的《归国遥》和元稹的《白衣裳》来证明古诗词中有许多此类用法。
  笔者认为此句对“藕丝”的解释有误。藕丝即指白色是无误的,但是在此句中不应仅做此解释,藕丝在此词中应代指美人的衣衫。
  首先,在词作中“藕丝”与“人胜”是相互对应的。而书中对人胜的解释为:“缀于钗上的人形的装饰品。胜是古代的一种首饰。”[2]那么人胜就应该是物品名词,那么与之相对的“藕丝”则不能仅是“白色”的修饰词,而应是与“人胜”相对应的物品名词。在此词的语境中翻译成衣衫、罗衫比较恰当。
  其次,“藕丝”与“秋色”具有重复性,显然是考虑到词的音律和谐及吟诵的朗朗上口,但解释出来就不应该如此了,应该将隐藏的主语解释出来。
  再次,文中用《归国遥》和《白衣裳》作例子来证明这种用法很多,却恰恰说明了它解释的错误。《归国遥》中写道“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这句前面有“舞衣”二字,“藕丝”自然可以解释成白色,修饰“舞衣”。而《白衣裳》中“藕丝衫子柳花裙。”“藕丝”在“衫子”前,自然也可翻译成白色修饰“衫子”。所以,这三者之间无法形成对比关系。
  最后,以“藕丝”代衣衫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宋徽朝题院画册》中有《右荷花士女图》的诗作,其中就有“藕丝新织舞裙长”的句子。很显然,“藕丝”就代指衣衫。
  《中秋玩月》毛滂“玉燕钗寒,藕丝袖冷。”
  《春光好》张元干“吴绫窄,藕丝重。”
  以上这些例子足以证明,“藕丝”可以解释成“衣衫”
  所以,此处“藕丝”此处应代指衣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唐宋诗词选》中的注释有误。
  二、柳永《双声子》
  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暮霭初收。夫差旧国,香径没,途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验前经旧史,嗟漫载当日风流。斜阳牧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这是柳永的一篇名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唐宋诗词选》对“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中“麋鹿”的解释是“麋和鹿都属野生动物,麋的形体似鹿,较鹿大。”[3]显然将“麋鹿”理解成是两种动物。但笔者认为此处的“麋鹿”仅指麋这一种动物,而非两种动物的概括。
  据《尔雅翼》“鹿是阳兽,情淫而游山。夏至得阴气而解角,从阳退之象。麋是阴兽,情淫而游泽,冬至得阳气而解角,从阴退之象。”[4]由此可见,鹿喜游山,麋喜游泽。而吴地多水,则应是麋的栖息之地。再则,鹿是阳兽,反应的自然是雄性、阳刚的事物。而麋鹿是阴兽,颓败之象理应由它来承担。
  而且关于麋鹿呦呦有典故,这一点书中的释义也有指出:“王坐东宫,召伍被与谋,曰:上宽赦大王,王复安得此亡国之语乎!臣闻子胥谏吴王,吴王不用,乃曰:‘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今臣亦见宫中生荆棘,露沾衣也。”[5](《史记》卷一一八《淮南王传》)此处所用就是“麋鹿”而非鹿。
  “麋鹿”在生理上又有神秘性,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麋角自生至坚,无两月之久。大者乃重二十余斤,其坚如石,计一昼夜须生数两,凡骨之顿成长,神讯无甚于此,虽草木至易生者,亦无能及之。”[6]它的这种神奇之处具有灵异色彩。引得古人对它十分膜拜,连皇族也不例外。《诗经·大雅·灵台》中就有对麋鹿圈养的描写:“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7]这种圈养显示着麋鹿的一种地位,一种象征。而上面的词中写的正是对夫差失国的历史的慨叹,用“麋鹿”四散,鹿苑不再,很好的体现了皇权的失去和历史的沧桑。
  综合而论,此处麋鹿仅指麋鹿本身,而非麋和鹿。
  三、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灵阙。
  这是一篇非常有名的作品,学界一般认为作者是李白。很多书中都有关于此词的注解。在龙榆生的《唐五代词选注》中,解释此词的主题是征妇怨情词,有明确的反战思想。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唐宋诗词选》则认为此词由女子怀念久别的爱人展开升华为怀古伤时的情绪。笔者根据“秦楼”的释义,对其主旨的看法有一点补充。
  “秦楼”在龙榆生的《唐五代词选注》中解释为“美女所住的地方。古乐府《罗敷艳歌》‘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是这个名词的来历。”[8]查阅《中国典故大辞典》和《全唐诗大辞典》可知“秦楼”有两个典故:一个就是龙先生所注释的,另一个就是秦穆公女弄玉和萧史的美丽爱情故事。而“秦楼”就是他们所住凤台的另一个称谓。后也以“秦楼”指代公主或贵族女子的宅第。
  “秦娥梦断秦楼月”此处为何两次重复秦字。“秦娥”本身已表明她是秦地的美女,后边似乎不必要再提“秦楼”,强调这是美女住的地方。那么就必须要考虑到它的第二个典故,这个典故暗示出两点:第一,在此楼上女子曾与人度过甜蜜的爱情生活;第二,此女子的身份不一般,是贵族或皇族。她那被箫声惊断的梦不仅仅是因为爱人离别的痛苦,更可能是对过去拥有的奢华和权力的怀念。她盼望的不止是爱情,还可能有更多。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唐宋词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2]同上。
  [3]同上。
  [4][宋]罗愿撰,石云孙点校.《尔雅翼》[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1991年。
  [5]韩兆琦译注.《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6][宋]沈括著,张富祥译注.《梦溪笔谈》[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7]高亨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8]龙榆生.《唐五代词选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作者简介:刘威(1985—),女,辽宁省锦州市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唐宋词文本解读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