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怎样有效的通过这一堂堂课,让他们在短短的时间里各有所获?使学生在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创新等方面获得发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以全新的理念来进行课堂教学。
一.提供具有最大价值的学习内容
1.精心选择文本
选入教材的文章,无一不是典范,但作为执教者,没有必要只做教材忠实的执行者,而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环境等实际情况增删课文。从配套教材《语文读本》或其他读物中选择适量的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的文章进入课堂,让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联,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教师,在面对教材时,应多一份思想,多一份责任,精心选择文本,最大限度地使用好教材,尽可能地用好各种有效资源,把最有价值的信息提供给学生。
2.选择最有效的切入点
语文课,它不像数理化那样环环相扣,它具有相对的模糊性。教师应根据文章的不同特点有所侧重,不必面面俱到。每篇文章,教师如果“鱼也所欲”,“熊掌也所欲”,结果,最后学生却什么也没抓到。“有所失才能有所得”,语文课也需要我们忍痛割爱。只要我们抓住文章的最亮点,学生能弄懂吃透,每课都有收获,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有所提高。
如教授《荷塘月色》时,我主要让大家欣赏学习新鲜贴切的比喻,体会作者寓于景中的不宁静的思绪。而《我与地坛》则从对母爱的感悟入手,“子欲养而亲不待”,史铁生的痛,深深打动着学生。这样学生就有一些收获了。
二.还课堂给学生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中,教师都希望课堂按自己预设的问题、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特别是刚登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尤其是在上公开课的时候,最怕学生不按自己的预定思路发展,一旦发现偏离航线,就赶紧把缰绳拉一下。
一次,上作文公开课,我让学生描写几句鸽子啄食人经过时的情景。学生写完后,我把吴伯萧的片断展示给大家。我的计划是通过与原文的比较,让学生发现自己写作中的一些毛病,如缺乏想象、不知道运用修辞手法、缺少细节描写,不会使用拟声词等问题,然后因势引导,给他们介绍一些使文章生动形象的方法。果然,正如我愿,学生展示的内容,都不如吴伯箫原文精彩,我也顺理成章的归纳了让语言生辉的妙方。
评课时,老师们纷纷感叹,其实有几个学生很有创意,个别句子不比吴伯萧逊色,像“它们迈开小脚丫,慢腾腾地走了过来”就很符合孩子的语言,有自己的特色,但我却因要按自己的设想去组织教学而忽略了学生,本该点燃的火花被我给错过了,未能给学生搭建一个平等的学习平台,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
2.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成长
在学习“文明得体”这一口语交际单元时,我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
一个年轻人对老年人说:“我们年轻人就像这盛放的花朵一样,有着无限的生机和热情。而你们老年人则像皱巴巴的核桃一样,没有任何生命的光彩。”老年人意味深长地说了几句话后,年轻人若有所思地低下了头。若你是老人,你会怎么说?
经过学生、老师的探讨,最后达成共识,老人的话应在不脱离语境的前提下,既能教育年轻人,又不失长者之风,这才是最得体的话。如:
“孩子,你要记住,核桃虽皱,但坚硬;花虽美,却弱不禁风。”
“鲜花虽然有着生机和热情,但核桃却能经历狂风暴雨。”
“孩子,核桃是鲜花的果实,每一颗果实都曾经是鲜花,但不是每一朵鲜花都会结出果实。”
就这样,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激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弥补了个体思考的不足,使彼此的思考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的成功的乐趣。”
当然,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离不开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既要做到高屋建瓴地驾驭课堂,解决学生提出的最有价值的问题,又要不断调整预设方案,捕捉来自学生的有效信息,因势利导,灵活机智地调整教学内容,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
王伟,教师,现居贵州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