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丁玲是一位擅长描写和塑造女性形象的作家,丁玲以她独到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笔触,在其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塑造了众多活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形象,如塑造的梦珂、莎菲、陆萍、贞贞、陈老太婆、杜晚香等众多女性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对于女性意识的全力发掘,形成了丁玲小说最有价值的特色。
[关键词]丁玲;作品;形象;分析
“五四”运动带来人与个性的解放浪潮,加上近代以来的妇女解放运动,中国文坛出现了一大批女作家。丁玲就是受到“五四”精神熏陶而成长的,带着浓重的“五四”印记,以其大胆的女性内心独白方式震动文坛,她所塑造的梦珂,莎菲,阿毛姑娘等众多女性形象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一系列不可磨灭的艺术形象。
一、外表美和心灵美和谐统一的女性形象
丁玲的作品中,其描写的女性形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既有外表美,也有心灵美。
外表美。丁玲以女性特有的笔触细腻刻画了一批绝代佳人。如《梦珂》中描写梦珂。“一天一天地长大了起来,长得象一支兰花,颤蓬蓬的,瘦伶伶的,面孔雪白。”。这样,活脱脱一个美女就站在你面前。《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虽没有对莎菲外貌的描写,但是我们从苇弟、凌吉士及周围的人对莎菲的态度上可以想象出,她是一个林黛玉式的病态美女。《阿毛姑娘》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就是国立艺术院的教授想请阿毛作模特给他们画,每月给五十几块钱,这足以证明阿毛虽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少妇,但肯定具有较好的面容和身段。
心灵美。在丁玲小说中,除了闭花羞月之貌的美妙女子外,还有心灵圣洁的女性。如《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贞贞,利用做慰安妇的机会为游击队提供情报,虽被日寇侮辱与损害,但仍敢于寻求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并敢于去寻找在一般人眼中已永远失去的幸福。作者为这女子取名为贞贞,就是对她行为的赞扬,贞贞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心灵永远是美好的圣洁的,作者对她充满了赞赏和惊叹。
二、敢爱敢恨,不向命运低头,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形象
丁玲笔下的莎菲女士在爱情中是主动的,她看不起儒弱的小男人,并不是有男人爱她,她就一定要爱,她要自己选择。她宁愿孤独地悄悄死去,也不要灵魂与肉体的分离。她以自我为中心,渴望享受生活,渴望异性的爱抚与拥抱,尽管偶尔也会懊恼自己不像个“正经女人但她依然无所顾忌地我行我素。她毫不掩饰自己赤裸的欲望,“用小儿要糖果的心情来渴求”,凌吉士“那两个鲜红的、嫩腻的、深深凹进的嘴角”。这是自我情感的真实体现,即使认清了凌吉士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伪君子,莎菲也仍然情不自禁渴求“他能把我紧紧的拥抱着,让我吻遍他全身”,如此赤裸裸的内心独白,体现主人公莎菲性意识的觉醒,具有反封建专制和传统文化,争取人的正当权利的意义,因此莎菲是个性主义的化身,是个性解放的代表。
杜晚香在后母嫌厌的眼光,厉声的叱声和突然降临的耳光拳头中长大,却像“一枝红杏”一样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不管风残雨暴,黄沙遍野,她总是以她的鲜艳,唤醒这荒凉的山沟。她没有向命运低头,这个柔弱的勇士,最后飞向北大荒,巾帼不让须眉,成为排头兵,她是成功的勇士,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劳动妇女的善良、勤劳、勇敢。
《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贞贞本来有着甜蜜美好的爱情梦想,她与小学同学、后来是磨房小伙计的憨直青年夏大宝两情相悦,“要好得很”。但父亲为贪图钱财,强迫她嫁给自己不爱的、年近三十的米铺小老板作填房。为反抗包办婚姻,她毅然跑到教堂当“姑姑”,显示了她维护人格尊严和爱情理想的坚贞品格。
三、红颜薄命的女性形象
在丁玲笔下,我们几乎看不到婚姻的圆满和爱情的甜蜜,映入眼帘的只是一幅幅充满悲情的黯淡凄惨的婚姻逃难图——梦珂为反抗包办婚姻,逃婚到上海后几年不敢回家,忍受着怀乡之苦和思亲之痛;阿毛为挣脱包办婚姻给自己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不幸,而白白葬送了十七岁的花季青春;而贞贞的更为悲惨的命运遭际,则给我们展示了另一幅苦难爱情大逃亡的凝重画卷。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是多变而令人迷惑的女人,她爱着的凌吉士只有漂亮的外表,内心十分卑劣,最终十分艰难地摆脱了凌吉士。她“灵魂的觉醒与醒后的痛苦,战斗的无目标性和目的的不明确感,过去的失落与未来的渺茫”,使她迷失在自己心灵的城堡中,渴望着爱,渴求自由,最终到西山去坐以待毙,以死亡完成这一番人世激情的行走,香消玉殒,让人痛惜。
《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贞贞她不幸被日军掳去充当军妓后,主动放弃逃离魔窟的机会,服从组织派遣重返魔窟,冒死为抗日武装传递情报。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为国捐躯”、堪称“抗日英雄”的不幸而又刚强的少女,当她回到离别一年半的故乡时,却因所谓“失贞”而横遭流言羞辱——“听说病得连鼻子也没有了,那是给鬼子糟蹋的呀,亏她有脸面回家来。”“听说起码有一百个男人总‘睡’过,哼,还做了日本官太太,这种缺德的婆娘,是不该让她回来的。”“现在呢,弄得比破鞋还不如。”“说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唉,怎么好意思见人!”……此时,人们关注和最感兴趣的,斤斤于她的“失贞”、“性病”,以及对她军妓经历的富有刺激性的想象和玩味——她的内心充满了无限悲苦,因此她决定离开这里,去“重新作一个人”,贞贞最终的毅然离去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总而言之,丁玲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女性心理、女性笔触在其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把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无论是反叛还是颠覆或者是对文化的反思与批判,都上升到另一种层次,这是同时代其他作家无法企及的。
作者简介:况军(1963—),女,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语文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