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如何划分,两者之间有何共性和矛盾,它们的诞生过程、受众对象、传承发展以及经济价值是学术争论的一个焦点,
[关键词]表演艺术;雅与俗;考量
长期以来,对“艺术本质”的追问,始终被当作诗学、美学或者艺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考量,而事实上,艺术尤其是表演艺术总是在“雅”与“俗’的问题上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所谓高雅和通俗(或者其他非通俗艺术)的区别是相对的,高雅与通俗的划分,并没有客观和绝对的标准可以依靠,例如,莎士比亚的作品在他的时代,应该说相对是比较通俗的,但到了今天就多少变成一种高雅的艺术;而一个非洲部落里最通俗的装饰,到了欧美的博物馆就成了一种高雅的东西。因此,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并非要等级森严相互排斥甚至水火不相容。
一、关于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的概念
在现今人们的心目中,所谓高雅的表演艺术(也称精英艺术)通指国外引进的交响乐、芭蕾舞、歌剧、话剧、声乐中的美声唱法以及国内历史上的宫廷乐舞、乃至唱词诗化的“国粹”京剧、昆曲等。就高雅艺术而言,在相对的意义上,通常都是某种超越性的东西,“这种超越可以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例如,在形式上力求精致,是对浅显性的超越;在作品规模、用料成本等方面的铺张,象征着对平凡的超越;在道德上,符合较高的人生修养和社会伦理,则是对世俗的不受控制的欲望的超越”。
通俗表演艺术(也称大众艺术)则泛指地方戏、相声、小品以及民间流传的各种表演形式等。通俗艺术通常是易于理解的,也就是说它的意义较为明确,而且在感受意义的时候,所需要的背景知识、理性联想等心理过程较少。 它发自于民间,自然质朴、单纯,没有严格的规范体系,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五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形象地把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比喻为“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并调强“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不统一,任何专门家的最高级的艺术也不免成为最狭隘的功利主义”。
二、关于“赵本山与小沈阳现象”
“赵本山现象”是个极其奇特的个案现象,但这个个案,颠覆了很多精英们的学术理论,颠覆了流传几千年的价值观。就是这个看上去土里土气的“民间艺人”,硬是凭着自己几十年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不懈奋斗,从一个铁岭默默无闻的“二人转”演员,一跃成为中央电视台春晚节目蝉联十二届的“小品王”,并创建了“本山传媒集团”、“刘老根大舞台”等庞大的文化产业,挤身娱乐业“亿万富豪”的行列。
还有他的徒弟“小沈阳”,自从2009年春节晚会上演出小品《不差钱》后,一夜爆红。接踵而来的全国巡演、形象代言、媒体采访应接不暇,身价直追大腕明星,一时间,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小沈阳模仿秀”的大热潮。
真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随着2010年春晚小品《捐助》的差强人意和“本山号”的出现,互联网上又出现了一股“倒赵热”。有人指责赵本山是“低俗艺术的总代表”,甚至将“黑社会”“暴发户”这样的字眼和他联系在一起。而对小沈阳那带点“娘娘腔”的表演,更是口诛笔伐,穷追猛打,某个外国媒体甚至给他扣上“最低俗的中国人”的大帽子。
其实,在当前改革开放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大可不必对某种艺术形式和现象“上纲上线”,各种不同风格的表演艺术的出现,正好说明中国改革开放后文化政策的宽松环境,是文艺事业“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具体体现。
三、市场经济与艺术价值
曾经有一篇报道,说的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与几个通俗歌手同台演出,结果,艺术家的演唱反映冷淡甚至有人发出嘘声,而那些出道不久的歌手的表演,观众则掌声雷动,反响近于疯狂。演出结束,赞助商给艺术家的劳动报酬是几百元,而通俗歌手的出场费则是数万元。始料不及的巨大反差,气得艺术家当场吐血!
我们还看到,过去文艺舞台上“一统天下”的专业剧团,因为长期依赖国家包养,经营不善,纷纷撤的撤、散的散,改行的改行,只保留少数高端的艺术团体,一年也也难得几回演出。与之相反,许许多多以前令专业人士“不屑一顾”的业余剧团、“草台班子”却在城乡非常活跃。这些不花国家一分钱,靠个人投资,自负盈亏、能吃苦耐劳的民办表演团体,不仅深受大众的欢迎,而且颇有盈利,活得有滋有味。
以上现象简单用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来解释,似乎过于肤浅,甚至有点“黑白颠倒”。无疑,凝聚了十几代人精心锤炼的京剧艺术是国宝级的艺术精品,专业剧团无论在人员、设备、艺术素质等诸多方面都是业余剧团无法比拟的。问题是再高级的艺术形式也不能墨守成规,脱离现实,必须不断改革创新,适应受众的需求。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全社会都在为发展经济奔忙,短小精干、娱乐性较强的“文化快餐”就适应了大多数人们的口味,而“一板三眼”的“细火慢煮”自然就无人问津了。
显然,我们既要肯定艺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面,“肯定艺术应该具有商品性的一面,应该讲求一定的经济效益;又要认识到某些艺术还存在与市场经济不适应的一面,强调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更应该重视艺术的社会效益”。高雅的表演艺术自然有其存在的珍贵价值,要给予保护、扶持、传承并有所发展创新;通俗的表演艺术也要提高品味,不能一味追求低级庸俗的笑料、忘记“寓教于乐”的功能而堕落成“三俗”产品。各种不同形式的表演艺术,要尽力做到“曲高和众、雅俗共赏”,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作者简介:万建新(1965—),男,江西南昌,三级演员,现任职于江西省抚州市采茶歌舞剧院,从事戏曲、小品表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