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意在通过郝思嘉与其母亲、艾希礼、媚兰的人物关系、郝思嘉对他们的情感态度等挖掘存在于郝思嘉意识和无意识中的传统观念,并进一步由此得出结论,认为:正是由于在郝思嘉身上存在着的这种传统意识和无意识,才与其显在的叛逆性格特征构成一对矛盾,从而形成了这一形象的巨大张力,使得郝思嘉的形象具有了复杂性和丰富性,成为文学画廊中的魅力永存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人物关系;郝思嘉;传统意识
关于郝思嘉身上所存在的传统与叛逆的这一对矛盾,在以往的分析评论文章中,人们往往更多关注的是郝思嘉的叛逆性格,因为这是她身上最为突出和显在的特征。诚然,我们不否认叛逆是郝思嘉性格中最为突出并占主导地位的一面,但从文学形象的魅力来源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巨大张力这一角度出发,本文无意重复他者乃至本人之前所曾论述过的郝思嘉形象的叛逆性,而从与她的叛逆性构成一对矛盾对立的传统的角度来挖掘这一形象充满魅力的深刻根源。
在《飘》这部小说中,郝思嘉的母亲、艾希礼、媚兰等几个形象被公认为是代表着传统的,下面我们通过郝思嘉与几位代表着传统的人物之间的关系,来考察在她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所存在的传统观念。
在《飘》中,郝思嘉与阿希礼的关系一向是被研究者首先注意到的,小说在几乎全篇的篇幅中,阿希礼一直是郝思嘉心目中所追求的理想恋人,虽然很多年里她一直得不到阿希礼,但这种对阿希礼的爱的情感却一直是她精神上的支撑,这种无形的力量使她挺过了残酷的战争和战后艰难困苦的生活。在郝思嘉对阿希礼的这种追求的背后,隐含着些什么更深层的内涵呢?
我们知道,在小说中艾希礼被人们公认为是一个旧时代的代表着传统的人物,郝思嘉这样一个果敢、反叛、勇往直前的新生活的追求者为什么会偏偏爱上一个属于旧时代的艾希礼呢?对于郝思嘉来说,这种对爱情的追求似乎内在含义更复杂一些,她多少年来对与阿希礼的不变的痴情追求,我们不能仅仅看作是对爱情的追求,隐藏在其追求爱情后面的实际上还有对某种可能连郝思嘉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对于她来说是在其少女时代多年不自觉地受母亲的教育影响下的一种南方社会的文化乃至价值观的追求,因为阿希礼就是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尽管郝思嘉身上父亲的爱尔兰血统对她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她母亲的那种法兰西贵族的优雅、高贵的文化气质、母亲对她的言传身教,不可能不潜移默化地浸入她的骨髓,虽然她每当听到母亲或黑妈妈的教导就极为反感,但母亲在她心目中仍然是一个典范,正因为如此,她才会在北军攻入亚特兰大的炮火中心心念念地想着回到家里去,想着要找妈妈,当她终于带着媚兰母子回到塔拉远远看见自己家的房子时,嘴里一直呼喊着的是妈妈,一进家门不断询问的还是妈妈在哪里。其实在她的内心深处她未必不希望自己能有妈妈那样的高贵、典雅,当然这种后天教育的力量到底敌不过她的天性,但从她内心深处来说,不能否认她有着对南方传统文化价值的追求渴望。此外,郝思嘉一方面忍受着对阿希礼的炽热情欲的折磨,但另一方面又在内心深处有对善良的媚兰的愧疚感,这不能不说是郝思嘉传统意识的一个因素,如果她内心深处真的就没有一点儿传统意识,那么她是不会仅仅因为自己对阿希礼精神上的爱恋而在媚兰面前有所愧疚的。
郝思嘉与媚兰毫无疑问是属于两个不同时代的、恰恰分别体现了新旧两种文化和两种价值系统的女人。郝思嘉对媚兰的嫉恨与后来感到对她产生的爱,可以说是两种价值观念在郝思嘉内心产生的冲突的折射。郝思嘉对媚兰的仇恨是她女性意识要求冲破一切旧有的价值体系——包括社会道德规定给女性的角色的反叛,以男性为社会中心的传统道德及价值观念,认定温和、正统、仁慈等等是女性必须遵守的节律法则,“它的主要文化特征就是将女性的价值置于男性的价值观中来衡量,它所遵循的是男性制定的标准和尺度,用一整套严格的道德和伦理体系来规范女性的思想和行为”[1],只有符合这些标准和法则的女性,才被社会看成是具有美德的好女人,而不具备这些美德的女人则是遭到人们的贬斥与嘲笑打击的异类,郝思嘉恰恰就是这样一个人,因此,可以认为,她对象征着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媚兰的憎恨其实也隐含了对整个社会的仇恨。
但媚兰的去世,使得郝思嘉对媚兰的恨消失了,郝思嘉因为媚兰的去世而意识到了自己已丧失了最可贵的一切,觉得媚兰把她内心的一种依托和力量带走了。也许,媚兰才是她一直以来的精神支柱。因为外表温和柔弱的媚兰在骨子里和郝思嘉不无相通之处,“在媚兰那轻柔的声音和鸽子般和善的目光下有着一把锐利的无坚不入的钢刃,同时感到媚兰宁静的血液中也同样蕴藏着勇敢的旗帜和号角!”这实际上是郝思嘉对同样身为女性的媚兰的重新发现,也可以看作是她由对传统的价值观念的彻底否定又转而加以重新审视与回归。我们也可以由此看出在郝思嘉的潜意识深处是存在着两种价值观念的冲突的,一方面是对传统的反叛与抗争,但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传统道德体系的某种认同与回归的渴望,也就是郝思嘉潜意识深处传统的合乎男性中心社会的价值观念的女性身份与她对这种身份的认同与反叛的冲突。只不过在这种冲突中,反叛与抗争在其外在行为中表现得更突出更明显。
通过以上人物关系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在郝思嘉的意识和无意识中,在表层的叛逆反抗性格的下面,实际上是隐含着对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体系的某种程度上的认同的,也惟其如此,才使得郝思嘉这个人物形象避免了简单的扁平性,从而具有了立体的复杂性,这也是这一形象能具有独特的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梁巧娜《性别意识与女性意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12页。
作者简介:周亚明(1963—),女,文学硕士,河北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