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11期 ID: 153911

[ 韩国栋 文选 ]   

网络时代的学生道德新问题

◇ 韩国栋

  [摘要]据不完全统计,网民中有40%左右是青少年在校学生。当然网络为人们徒工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学习的革命。但是,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空间,形形色色的信息都有,而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自制力差,不仅可致学生常因上网而逃学、旷课、厌学,更在思想道德方面带来负面影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网络;学生;道德
  
  一、网络时代给道德教育带来的新问题
  (一)网络的神奇化,淡化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易使学生形成消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尚不成熟,易受新鲜事物的影响和熏陶。大量的网络信息为中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开拓了视野,大大丰富了他们课余生活。但各种观念、信息自由表述的网络上充斥着宣扬西方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和庸俗情趣的信息。“入鲍鱼之肆,就而不闻其臭”,司空见惯,大量接受上述信息,易使学生产生认同感,误导学生形成错误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网上花花世界易让学生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表面的繁荣产生盲目的崇拜,对我国的发展产生失望情绪,淡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影响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易致心理障碍。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虽然各方面都不成熟,但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希望独立,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渴望与人平等的交流。网络上正好给了他们这样一种广泛的天地,自由交友,以网络为中介,以文学为载体,在虚拟的空间自由翱翔,正是这种交流方式具有平等、自由、虚拟的特点,青少年可以通过网上虚拟的角色来弥补。在交流的对象面前,自己快乐、痛苦、忧伤、烦恼的情绪都可以随意宣泄。正因为这样,网上交友、网上“GF、BF”对学生极具吸引力。这样长期在网上交流,往往会削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交往能力,影响健全个性的形成,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如:“孤僻的学生网上很活跃,思维也很敏捷,而回到实际生活中却愿沉迷于虚拟世界而不愿与人交往,感到孤独,从而越来越孤僻。
  (三)诱导学生走上犯罪道路。
  网络在为我们提供所需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同时,也为暴力、色情等垃圾信息的存在和繁衍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据统计,未成年人犯罪中有相当一部分浏览过黄色网站、阅读过暴力信息,其犯罪手段也多是模仿。而且上网成瘾后,所需费用非哄即偷,甚至用抢劫的手段来获取,据某报载,一中学生残忍的杀害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只为从家中拿走几百块去上网,这样的惨剧不得不令我们深思。此外,长期迷恋上网,对于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的中小学生来说,也会影响身体的健康发育成长。
  所以说,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学生来说,即是机遇,更是挑战。但我们不能因上网会带来这么多负面影响而禁止学生上网,放弃网上的精彩世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
  二、正确引导,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各种渠道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走访革命老前辈……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在西方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侵蚀下,在黄色、暴力信息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抵制诱惑而不被腐蚀。
  (二)俗话讲不能因噎废食。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娱乐空间,我们当然不能因上网会对学生的交往、个性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而禁止学生上网,相反应积极引导学生上网,但是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工作,防患于未然,在学生上网前就向学生讲清有关上网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信息及防治方法,让学生自己自觉控制好上网时间,尽量避免上瘾。另外,要求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也不要忽视与同学、亲人、师长的人际交往,教师还可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让家人配合正确引导孩子上网。
  (三)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当前,我国还没有明确的专门法律法规来约束网络使用者的网络行为,上网者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在网上自由活动,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文明的信息意识,遵守相关法规,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使他们从一开始就能按照一定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网上行为。
  (四)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加大网络信息的监控管理力度。
  随着信息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开展,计算机网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越来越普遍。加快教育网络、校园网络的开发和建设,增强趣味性、知识性,使之形式多样化,以吸引学生访问,使之成为学生喜爱的网络。
  另外,要加大对网络信息的管理力度。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流中鱼龙混杂,一些不健康的信息能够大摇大摆无所顾忌地出现在任何人的面前。因而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监控机制,控制信息的源头。目前市场上已有不少来自互联网网站的不良信息进行控制过滤的软件,但还不够完善,各校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研究,有条件的可积极开发。
  总之,网络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给我们带来咨询的同时没也给学校德育带来了新课题。作为教师,应该利势利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培养出适应新世纪信息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魏英敏.伦理、道德问题再认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陆俊,严耕.国外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7,(2).
  [3]孔昭君.网络文化管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5).
  [4]吴满意.试论网络伦理[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
  [5]王志萍.网络伦理:虚拟与现实[J].人文杂志,2000,(3).
  
  作者简介:韩国栋,开封人民警察学校。

网络时代的学生道德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