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直以来,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不浓,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本文就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创设阅读氛围等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兴趣;尊重;自信;情境;主人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所从事活动感兴趣,就会积极参与,全力投入,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的效果。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呢?
一、尊重学生,激发欲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的主体。课堂上,把阅读选择权还给学生,恰如其分引导学生自由选择阅读内容,自行选择阅读方式,自主呈现阅读感受。这样,投其所好,便于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一)自由选择阅读内容
学生有自己的文化价值标准,—童真,童趣,童心,他们用此价值标准来取舍阅读内容,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选择自认为有价值的阅读内容。如教学《三代麦子》时,一位教师这样提问:“土地爷爷分别给小猪、小牛、小猴一袋麦子,它们得到麦子后各自是怎么做的?你最喜欢谁的做法?为什么?请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问题一出,学生可乐了,学习积极性高涨,因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做主,选其所好,课堂随即呈现出一派生动的全员参与的局面,有选择小猪的做法:把麦子磨成面粉;有挑选小牛的做法:把麦子存起来;但更多的人喜欢小猴的做法,把麦子种下地。此时的学生完全进入了自主学习的状态。
(二)自行选择阅读方式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阅读。如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草原美景”这一段时,他问学生打算怎样学习这一部分课文,结果发现学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说:“想象草原的美景,通过朗读来体会。”有的说:“边读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体会。”有的则说:“我打算和小组同学一块交流着学。”……学生已经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于是这位老师便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学生立刻忙碌起来,有自己捧起书有滋有味地读;有的埋着头圈,点 写 画;有的则与小组同学小声地交流着。人人都能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自主地学习。
(三)自主呈现阅读感受
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因此他们呈现阅读感受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喜欢朗读,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表述……教师应尊重他们的选择。如阅读了《草原》以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说:同学们的感受一定很深,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有的深情地诵读,有的写起了小诗,有的和同桌交流……课堂成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的舞台。
二、培植自信 ,释放潜能
有位名人曾说过“自信,犹如催化剂,能将人的一切潜能调动起来,使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老师应树立“我的学生一定能成才!”的教育理念,而鼓励是自信的酵母,夸奖是自信的前提,教师要抓住契机,给学生钻研求知,标新立异的机会,使学生意识和体验到自己能够选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你再想想,一定会想出更好的办法来。”“我相信,你能行!”……。正是这些时候,往往能碰撞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如教学《狐假虎威》时,学生们都认为狐狸是坏蛋,应该受到谴责。为了突破这一定势,教师不失时机地问:“那么,按你们的意见,这只狐狸碰到老虎就应该乖乖地送入虎口?”学生们就这个问题激烈地争论起来:这是一只聪明的狐狸,它想办法从虎口脱险;狐狸这样做是值得提倡的,对付老虎这样的傻瓜,不能硬拼,只能智取;还有的说:为了活命,撒谎是可以理解的。针对学生的种种想法,教师相机评价、鼓励,学生参与的兴趣非常浓厚,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课堂气氛极为活跃。
三、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造性地释疑。
首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其次,要耐心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比较,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有位教师教学《最后姿势》时,让学生说说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有的说:“这是谁最后的姿势?”有的说:“这个姿势是怎样的?”有的说:“这最后的姿势想告诉我们什么?”随后这位老师又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哪个问题最有研究价值?结果大家一致认为是第三个问题。于是教师在教学时就以这一问题为突破口,请学生真是思考,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这最后的姿势告诉我们谭老师为了保护他的学生真是奋不顾身啊!”有的说;“这最后的姿势告诉我们谭老师在生死攸关的一刻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还有的说:“这最后的姿势告诉我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谭老师完全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学生的思维被这一有深度问题激活,课堂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场面。
总之,要想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我们就要充分尊重学生,让其愿学;培植自信,让其乐学;创设问题情境,让其好学。从而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作者简介: 陈平(1970—),响水县老舍中心小学,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响水镇盛都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