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我国教育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和重大转变时期,我们的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转变,。我们的教育方式正在从重科学知识的接受转向重综合能力的培养,由单一的认知教学转向多维的体验性教学,由呆板的机械的教学转向互动的交往式教学,这些转变给我们的传统教学带来了冲击。如何适应这种变化,从而做出相应的转变,是这个时期给一线的教师提出的紧迫要求。
[关键词]化学;教学;农村实际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和重大转变时期,我们的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转变,。我们的教育方式正在从重科学知识的接受转向重综合能力的培养,由单一的认知教学转向多维的体验性教学,由呆板的机械的教学转向互动的交往式教学,这些转变给我们的传统教学带来了冲击。如何适应这种变化,从而做出相应的转变,是这个时期给一线的教师提出的紧迫要求。笔者长期从事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从历年的教学经验中,笔者认为,要适应这一转变,做一名合格的新时期的人民教师,需要提高教学的灵活性、生动性和互动性。具体来讲,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在化学教学中予以贯彻。
一、重视化学实验,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相比语文、数学,化学这门课程对于初级中学的学生来讲是比较陌生的一门学科。化学中的一些概念和公式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初中生理解。很多学生因此不愿意学习化学,学不好化学。而化学实验则不同于书本中抽象的化学概念和公式,它更为生动形象,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因此,重视化学实验在化学授课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将会给化学的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一般的初中生对化学仪器抱有很大的兴趣,很希望了解仪器的材质、用途以及仪器在化学实验过程中的作用。当给他们讲授概念等基本知识时,他们很少有人表现出较高的兴趣,而当笔者拿出化学仪器或者课堂演示实验时,绝大多数同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这时,他们对基本知识的接受也最好、最快。因此,笔者认为,将更多化学的实验演示带入课堂,或者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亲身参加实验,并且将基本的、抽象的化学知识融入到实验的过程中,将会极大地促进化学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而且,通过实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都会得到锻炼,这是符合教育发展的趋势,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
但是,这样又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即学生的注意力可能会很大程度上转移到实验器具上,而忽略了化学知识本身。初中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差,一旦遇到比较新鲜的东西,自然会投入很大的精力去关注,现实的教学中也确实如此。当笔者在课堂上展示试管、烧杯等常见的化学器具时,学生的注意力几乎都转移到这些器具上,而对化学知识(比如化学公式、概念等)的关注,却很少投入精力。这也是化学的教学中急需平衡的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能够使化学知识顺利得到传达呢?笔者认为,必须有一个能够引起学生注意的知识传达环节,这一环节必须采用能够足以引起学生的关注,这样才能足够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对知识的关注。这个环节可以是问答环节。在进行化学实验环节时,教师可以适时提出相关的问题,和同学进行互动,问题要简单易答,这样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就找到一个和实验相平衡的环节,从而既能带动课堂的气氛,又能使学生顺利的获得知识。笔者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实践了这种教学的方式,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既激发了学生的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也使得学生顺利的掌握了化学知识。并且,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更加深刻。
二、开拓课外学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化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科学,但长期以来被局限在书本中、课堂上。把化学课程拓展到课堂之外,使化学理论和实际生活密切联系,既能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比如,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是必须得到我们关注的现象。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环境保护活动。例如组织学生测定大气污染物浓度、到附近工厂进行污水排放观察及污水处理参观,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增强环境观念。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时刻牢记环保是每一个公民的使命,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敢于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努力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书本的知识,也能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既学习了知识,又提高了素质,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组织过一次环境调查活动。笔者带领班级的学生实地考察了所在镇的一条小河。这条小河已经被周边的造纸厂和浴池污染,水已经变为黑色,味道已经发臭,水里已经不见鱼类。而这条河五年前的水质还是很好的,那时也有大量的小鱼、泥鳅。孩子们经常在哪里游泳、捉鱼,真是其乐无穷。可是现在,我们只能回忆那美好的时光了。笔者将这些情况讲给了同学,有将污染的现状和原因讲给他们听。并让他们亲眼看到、闻到被污染的水。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普遍反映对这次活动的印象深刻,亲身感受到了污染给环境带来的破坏,并表示以后一定要保护环境。在这次活动以后,我又在课堂上进行了一次化学与环境治理的知识讲授,很多同学都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了兴趣,并立志要学好化学,治理好家乡的环境。这次活动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也让学生贴近了社会生活,让他们认识到化学是和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抽象的化学公式变成了活生生的生活。
三、重视农村实际,切实贯彻素质教育。
相比经济社会发达的城市中学,处于农村中的中学既有教学方式传统,教学设备相对落后,课程资源贫乏的劣势,也有贴近自然、乡风淳朴的优势。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脱离农村实际。以前毕业的初中生,不知道化肥、农药的性能、保管和使用方法,看不明白市售农药、化肥的浓度和配制方法。不认识化学肥料的分子式,不会计算常用氮、磷,钾化肥的有效成分。因此,作为化学老师要深入实践,充分挖掘农村资源,把农民科学种田的知识,各种化肥、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的科学使用方法总结出来、交给学生,把学生带到田间参加实践劳动。把知识充分运用予实践。在形成和运用有农村特色的教学素材时,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在农村生活中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农村的中学的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大部分要留在家里务农或者是出外打工,但打工毕竟还是要回到农村。因此,联系农村的实际,给同学们讲授农业方面的化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对培养新式的知识型农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而这种联系农村实际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化学教育方式和理念是有冲突的。首先,他对教师的视野和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收集和研究关于化学知识在农村实际运用的相关资料,并且把这些资料与化学教育紧密的结合起来,既不能脱离中学的化学教学,还要注重知识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其次,重视与农村密切相关的化学知识的教学的同时,必然会削弱传统化学知识的讲授,这或许对于化学成绩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这也是面对升学这一现实状况必须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这种矛盾也正是传统应试教育、知识传递型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型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我们必然要面对的矛盾,是教育发展无法逾越的,必须妥善的加以解决。那么,目前来看,这种教学方式更多的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尝试性的推行。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研究化学教学的特点,发现学生的兴趣点,运用各种教学素材,用用多种教育手段,使学生既获得丰富的化学知识,又可以提高综合的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不落伍、不迷茫、不懈怠,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郎法玉,山东冠县东古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