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做到以“读”带“读”,即以朗读促进阅读——朗读能将学生带入作品中的情境,获得了对主题对人物深刻的理解;朗读能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文字增加活力,跳跃着生命;朗读能培养良好的语感。
[关键词]朗读;阅读;情境;语感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材编者精心挑选,从人物形象鲜明的小说到语言凝练优美的诗歌,从意蕴深长的散文到冲突激烈的戏剧,诸多篇目构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文学世界。朗读,正是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这美的世界,去游历去感受的重要方式。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朗读能赋予教材生命化,是对教材的再创造”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做到以“读”带“读”,即以朗读促进阅读。下面就结合几个课例来谈一谈。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为文章是表述作者感知到的客观情境,要让学生理解课文,重要的是使学生大脑中再现这种情境。这个过程必须由学生自己进行视听神经的协同活动,接受文字符号的音形复合刺激,从而形成对语言意义的整体组合,产生再造想象,实现再现。
如七年级上册《安恩和奶牛》中,安恩觉得自家的奶牛太孤独,把它带到集市上散心,不少人误以为牛要出售前来问津。当第一个人询问时,安恩的回答是——“它是不卖的。”当第二个人询问时,安恩的回答是——“它不卖的!”在阅读中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两个回答前者用的是句号,后者用的是感叹号,前者比后者多了一个“是”,教师马上引导学生抓住这个区别去品味去对比朗读,学生读出前一句的语气是平和舒缓的,后一句语气中包含着不满。教师接着又问一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去体会安恩回答时的不同心理:前者是因为问话的人很有礼貌,而安恩对自己的举动引起别人的误会感到有些愧疚;后者则因为问话的人是个身穿血迹斑驳的罩衫的行为粗鲁的屠户,深爱着奶牛的安恩对他的举动自然难以接受。当学生用鲜明的语气读出这两句话时,他们就真正走入了安恩的内心,读懂了安恩的情感。
又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中,当海难发生后船上一片混乱,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这样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
“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样?”
“停了。”
船长喊了一声:
“奥克勒福大副?”
大副回答:
“到!”
船长问道:
“还有多少分钟?”
“二十分钟。”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刚开始,学生对作者如此详细地描写这样一段对话不太理解,特别是认为对话的前半部分没有多大意义。教师分小组分角色进行朗读,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威严”“压倒一切”“简短有力”“喊”等一点一点地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当这一段对话绘声绘色地回响在教室里,在急促的一问一答中,学生对当时情况的危急,对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的沉着镇定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当全班男生齐读最后一句“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时,学生的声音坚定有力,有一个男生甚至还情不自禁地挥动手臂,仿佛他就是哈尔威船长,就站在黑暗混乱的船上。
这就是朗读的力量,它将学生带入作品中的情境,获得了对主题对人物深刻的理解。如果不朗读,是很难有这样的效果的。
严格地说,书面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书面上受到局限,不能完全表达出来,因此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它增加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全方位、立体化地感受。
最常见的就是诗歌教学,如七年级上册冰心诗歌《母亲》——“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当学生用心去揣摩品味:“啊”是读得轻柔一些还是强烈一些?“我只躲到你的怀里”中“只”“躲”“你的”哪个词语要重读?这些对语调语速停顿轻重的把握处理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理解作者情感的过程。
又如九年级上册《鼎湖山听泉》第八段“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 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 、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 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
作者用细腻优美的笔触,描写了夜宿僧寺听到的层次分明富于变化的泉水声,表达了由此获得的人生感悟和对鼎湖山泉水的赞美。其语言典雅凝重,骈散结合,有变化,又有节律感,在此,仅靠理性的分析是难以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和语言之美的,最好方法就是朗读。
教师以各种形式来组织朗读:范读——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分配男女生朗读不同的部分——展现泉声或柔曼或清脆或或厚重雄浑的特点;个人读和集体读的配合——完成对泉声变化和生命感悟的完美诠释;配乐读——以音乐之美衬托音律美情感美。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流淌在字里行间的语言美被学生用创造的激情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朗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朱自清父亲饱含父爱深情的背影,孔乙己可怜可悲的形象,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宗璞“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生感悟,还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西湖初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江雪严寒,“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都将印刻于学生的心中。这些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可以看作是生活经验材料,也可以看作是形象材料,或者是思维材料、情感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生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
总之,朗读是语言学习的第一要义,朗读与阅读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很大帮助。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对朗读的重视,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去朗读,足够多的机会去展示,让语文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在朗朗读书声中得以更丰盈的呈现。
参考文献:
羊锦绣《注重朗读指导培养朗读兴趣》
作者简介:何美秀,女,汉族,中教一级,柳州市三十五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