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历来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基于文言文自身特点和传统文言教法的模式化,让学生对文言学习闻“文”生畏,而新课程倡导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契合点?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探索,由此提出“以新促趣,以趣促新”的文言教学理念,从而较好地实现了文言教学高效和学生创新培养的共赢效果。
[关键词]文言教学;创新;兴趣
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历来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从古代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所占比重看已足以说明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整个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就入选的诗文而言,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这些文章从章法、谋篇遣词造句以及思想内容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的实施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伴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已成为时代呼唤。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建立当代中国教育的创新体系,使我们拥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从小抓起,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笔者认为,就语文课程而言,文言文教学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但就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而言,创新教育正是其较为薄弱的环节,甚而本身许多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就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而造成这一被动局面的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索因。客观因素主要在于文言文较现代文有如下特点:
(一)言文分离。语言学研究认为,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二者相互影响又互相促进,关系非常密切。文言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与后世的口语逐渐拉开了距离。从汉魏到明清,由于官方的推行和科举考试的需要,读书人刻意模仿“四书、五经”的语言写诗撰文,以古雅为尚。这样,作为书面语的文言就与人们口头实际用的语言距离越来越大了,造成了言文分离的现象。
(二)历久不变。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前,文言作为占统治地位的书面语言被人们代代相传、沿用下来,其语言成分基本未变。例如先秦时期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虚词的用法等都在历代的文言中得到了保存,虽然后世人们在模仿中难免会掺入些许当时的口语,从而给文言带来某些细微的变化,但从总体看来,文言在词汇系统、语法系统方面还是基本保持了原先的面貌。
(三)行文简练。我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大多是用文言写成的,其中许多不朽的作品历来以简约精练著称。可以说文言本身就包含着简练的因素:一是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比较少;二是文言文多省略,省去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的情况很常见。再加上历代名家多注重锤炼语言,讲求“微言大义”,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严密简洁的风格。
(四)古奥难懂。由于年代的久远,与口语相脱离的文言越来越艰涩难懂了。佶屈聱牙的句子,生僻古奥的词语,还有许多陌生的名目典章制度……这一切,在初学者的眼中成了捉摸不透的“迷言”。
笔者认为,文言文的这些特点既成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巨大障碍,乃至成为他们厌学恶学的重要因素,但同时文言文的这些特点也正是其优于现代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最大条件。文言文的言文分离、行文简练等特点,要求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既有的知识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而这正是个性解读和创新意识的形成过程。由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再叙造成文言文教学让学生不悦的主观原因,由于传统文言教法如串讲法、评点法、翻译法等的模式化操作,使得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被取代,创新教育更是无从谈起,那种教师讲解,学生听记以及“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已成为文言教学的一贯模式,这些呆板的教学便异化为禁锢学生思想的枷锁,厌恶和畏难便成自然,而创新更是无从谈起。
针对上述症结,笔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进行潜心研究和实践,并由此提出“以新促趣,以趣促新”的教学思想。“以新激趣”即要教师以创新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此解决学生畏难和厌恶心理,真正融入文言学习中来。“以趣促新”即在前者的基础上,利用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里从教和学互动的角度出发,前者主要指向教师,而后者的目标对象是学生,但同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或者也可以说,前者是一种方式,后者才是真正的目标。然而两者在教学中并非是分离的两个部分,而是同时并进的整体。如何做到两者的具体实施以及融合贯通呢?下面结合自身平时教学实践谈谈本人的若干思考。
一、转变教师的课堂角色,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而传统文言教学往往是教师动口,学生动笔,教师实际成为课堂的主角,而学生处于甚而低于配角的纯“看客”,因此,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我们首先要将学生只动笔转变为既动脑又动口,将课堂主人的地位和权利真正还给学生,让教师从“独角戏”的尴尬境地中洒脱地走出来,让学生从机械作业中完全解放出来。在日常教学中,对于文言文的字、词、句、篇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借助页下注释、工具书,通过讨论合作的方式进行。对于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困难词句,以质疑的方式在全班讨论,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当然,最后教师应做好必要的学习信息的反馈工作。
二、活化课堂教学,渗透创新教育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学习活动爱好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要想让十几岁的学生对“之乎者也”感兴趣,没有灵活应变的办法难以奏效。教师应本着让学生全面参与的原则,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教法。
1、图画法。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教材是配有许多插图的,而且文言文篇章占据较多。这一方面是为了增强教材的可看性,同时图画本身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由此我们得到启发,将绘画引入语文课堂。针对一些写景、状物、叙事的文言文,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加以想象之后,以图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如在教学沈复的《幼时记趣》时,笔者提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观蚁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则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用实物投影进行展示,并要求根据图画复述故事。学生异常踊跃积极,课堂效果明显。这里图画是学生对内容理解的直观反映,同时,又避免了传统教学的语言表述,所以学生愿意也乐意参与。
2、音乐法。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多数文质兼美,意境悠远,我们在朗读的过程中,配以适当的音乐,能够大大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并在音乐营造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意境。如我们在学习《三峡》时,配以《高山流水》,学生很快便进入文本。我们甚至可以让学生尝试根据文章的意境给其配一段他们熟悉的曲子,或者自己来给文章谱曲,甚至让他们唱出来,这样他们的情趣大增。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3、编剧法。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叙事法的文言文。如《桃花源记》,文中写到“遂迷,不复得路”,教学中可以假设“复得路”,让学生结合当时情景,编一则《桃花源续集》,并要求表演出来。这既是对桃花源存在价值的再认识,同时,又是文学与艺术的综合,极好得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然而,综合透析上述教法,在“激趣”的同时,实际渗透着创新教育。无论是图画法、音乐法、编剧法,都离不开学生对文本的个性理解与独特想象。(有关个性教育下面另论)。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文言文由于其行文凝练的特点,留有许多需要读者自己修补的“空白”,而修补这种“空白”最有效的手段便是“想象”,而上述三种方法将想象得以展翅飞翔。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作为人类思维高级形态的想象,更不可能产生相同的结果,所以,学生由想象而生的音乐、图画、剧本不可能是相同的。这在无形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地培养和提高。
三、张扬个性学习,提升创新素养
创新教育离不开个性教育。正如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说:“创新的土壤是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文言文课堂教学应通过发展个性,进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因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学习是创新教育的重要一环。个性学习就意味着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去研读课文,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对作品的不确定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多角度的观察,更新途径重新审视,藉此来提出创新的观点。不能让现成的结论套住学生的思想,扼杀自主的思考。
四、努力建构课外文言学习阵地
除了激活课堂以外,做好课外文章同样重要。那如何做好课外这篇文章?笔者认为,我们应结合文言学习的特点,以提升文言学习热为目的,组织开展系列性的文言主题活动,并进一步形成较系统的文言学习阵地。
(一)鼓励尝试文言写作
文言文,特别是古代诗词的行文简练和意境深远,对学生的作文具有极大的影响。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喜欢仿作打油诗或“半文言文”,说明学生对文言文创作有一定的兴趣,如果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如组织文言写作兴趣小组,这样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积极开展多样活动
通过开展相关的语文活动,是学生尝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如开展古代诗文朗诵会、古诗文背诵会、文言知识竞赛、古文化知识竞猜等活动。
(三)在生活中求发展
结合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征,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进行融合,让学生本着“处处留心皆语文”的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寻访古迹、考察民俗、收集整理楹联灯谜等各种途径,在生活中拓展学习古文化知识的空间。
“教师给块蓝天,学生就能飞翔”。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改革教法等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努力使文言文教学走出低效的怪圈,让学生能够开启智慧,放开眼光,大胆创新,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钰.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再认识.语文教学之友.2001年第6期.
[2]赵国旺.再谈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和方法.河南教育·基教版.2010年第7期.
[3]庄静肃,王芳智,高玲.语文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8月.
作者简介:欧阳齐,江苏省常州市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