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11期 ID: 153875

[ 张伟铭 文选 ]   

评析谢尔顿的惊险小说《你怕黑吗?》

◇ 张伟铭

  [摘要]《你怕黑吗?》是美国当代著名通俗小说作家西德尼·谢尔顿的最后一部小说,他把故事的着眼点放在“天气控制”这个目前正引起全球广泛关注的话题上,以一个作家敏锐的洞察力表达了他对当今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改变天气的同时可能带来的种种灾难与威胁的担忧,警醒人们关注科技利用的负面效应和可能产生的可怕后果。
  [关键词]谢尔顿;惊险小说;天气控制;科学技术;负面效应
  
  西德尼·谢尔顿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通俗小说作家,高科技惊险小说《你怕黑吗?》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部小说,于2004年出版。作者以独特敏锐的洞察力注意到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最前沿、最重大的科技问题,设想出人类利用科技改变天气的同时亦引来灾难性后果这样一个严肃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关注人类在应用科学技术努力造福于人的同时,也可能把人类引向毁灭的担忧,充分体现出较其以往其他作品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谢尔顿深切感受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带给人类的危机感。随着大量技术成果的推广和应用,高新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科学技术发明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会让一些趋利的人产生对利益、利润的疯狂追逐,改变了科技造福人类的初衷。作者在《你怕黑吗?》中提出了发人深省的警示,如果人们无限制地利用高科技的成果疯狂追逐金钱和权力,技术失控将会带来巨大灾难和潜在危险。这部小说并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惊险离奇的故事,而是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当前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虽然在某些情节上显得那么离奇,那么不可思议,却又让人回味无穷,其大胆设想始终保持着在将来成为现实的某种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惊险小说,而是具有明显现实意义的技术灾难小说。作者试图通过富有魅力的大胆想象,来揭示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可能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促使读者全面思考科学的本性、技术控制和人类未来的命运等重大问题。
  小说中的安德鲁·金斯利和坦纳·金斯利这一对亲兄弟代表了两类完全不同的科学家,他们对科技的利用是善与恶的两个极端。“两兄弟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他们的生活目标,安德鲁深深地关注慈善事业以及对别人的援助,而坦纳的雄心却是攫取财富和权力”①。安德鲁是个有强烈道德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意识的科学家,他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希望利用科技帮助第三世界的国家获取先进的农业和制造业方法,改善他们的生活,把世界改造成一个更美好的家园;而坦纳则是一个野心勃勃、心狠手辣、极端自私和贪婪的卑劣小人,他把科学研究作为谋取个人财富的阶梯和工具——“如果我的研究成功了,我将拥有世界”。为了达到掌控公司,攫取巨大财富,坦纳竟然对他的亲哥哥下毒手,通过卑劣手段把安德鲁变成一个废人,控制了安德鲁创立的公司并把它变成金斯利国际集团——世界上最大的智库,然后利用该集团的高科技研究成果对他人的财产巧取豪夺以使自己迅速致富。
  小说中,普力马是金斯利兄弟研制的可随意改变天气的计算机,它本是安德鲁在进行纳米技术试验时的一个意外发现,最后却成了坦纳手中一张用于呼风唤雨、敲诈勒索、控制世界的王牌。“我们能够用大雾笼罩机场,我们能够生产飓风和龙卷风,制止世界经济的增长”。坦纳深知控制了天气,就控制了世界。“天气是我们所认知的最强大力量,谁掌控了它,谁便能以持续不断的暴雨或龙卷风搅乱世界经济,用干旱摧毁农作物;引发地震、飓风和海啸;关闭世界飞机场,在敌军战场上制造毁灭性的打击”。一系列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反常性灾难天气,只不过是坦纳牛刀小试的开始;葡萄牙的暴风雨、日本的飓风、美国佛罗里达的冰雹、巴西的龙卷风,还有危地马拉、秘鲁、墨西哥和意大利等地的反常的暴风雨。坦纳利用普力马这个天气控制器随心所欲地主宰这个世界,把运金车直接开进这些国家的银行。
  为了彻底扫除障碍,清除普力马的竞争对手,为了让他们的计划顺利进行,坦纳开始了一次次有预谋的杀戮,在欧洲和美国发生了一连串凶杀和失踪案,几个受害人全是金利斯国际集团的科学家,只有两个遇害者的遗孀:时装模特凯莉和画家戴安娜最后才解开了她们丈夫的死亡之谜,在探寻真相的过程中,她俩人都不断遭遇到步步紧逼地跟踪和一系列的追杀,她们一次次陷入绝境,又一次次涉险过关。为了保护自己,两个女人从互相猜疑逐渐变为紧密合作,用自己的聪明和勇气与坦纳斗智斗勇,终于弄清了事情的全部真相,破解了一个深藏的惊天阴谋,坦纳费尽心机的计划最终止于两个女子。故事以坦纳在自己制造的飓风和暴雨中灰飞烟灭,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而结束。然而,作者在故事中所揭示的问题犹如达摩克利斯剑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上。谢尔顿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不仅仅是给我们讲述一个紧张刺激、充满悬念的惊险故事,而是要借此表达一个极深的寓意:人定胜天,控制天气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理想,但它若是真的实现了,对人类来说究竟是福还是祸?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不同目的的人掌握它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小说通过大量技术细节的描写,将科学技术一旦被滥用可能带来的种种灾难与威胁揭示得十分全面,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而不是把它仅当作一部危言耸听的娱乐作品来对待。
  谢尔顿在小说的后记中告诉我们:“今天两个超级大国都具备了控制全世界天气的能力,其他国家也都在狂热地追赶,企图跟进,天气可加以利用或作为福祉或作为末日武器”。这部小说超越了谢尔顿的其它作品,它提出了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美俄等国已有进行天气实验的例子,报纸、电视所报道的异常天气或许可能就是这些试验本身或者试验失控的后果。天气试验已经是现实,以前的天灾变为了人祸,那么人类还有未来吗?美俄会停止天气试验吗?
  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它所描述的情景却是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将来可能发生的。正如谢尔顿在后记中强调的那样:“本书正文中所描述的天气灾难无一不在现实中发生过”。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类似于故事中的天气灾难频频发生,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如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席卷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佛罗里达州等州,1000余人罹难,经济损失达数百亿美元;而近年来全球气候灾难更加分布广泛和频繁,我国西南出现的百年一遇的大旱、俄罗斯、英、法等国出现的持续高温以及森林大火此起彼伏;我国福建省、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以及东南亚各国涝灾不断,受灾面积和死亡人数大幅度地攀升等等;都给各国的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
  这一切极端的异常天气事件的元凶就是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问题不是气候本身所使然,而是人类无节制、贪婪蚕食地球活动的结果。如果继续沿着现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行进,人类的生存和文明将面临着灾难性的后果,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无论是谢尔顿小说中的人为的天气灾难还是温室效应导致的气候灾难都正在向人类发出明确的警报,地球是有生命力的,人类须小心呵护,才能科学利用她赐予的恩惠,采取相应措施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否则小说中的气候灾难就不仅仅是作家的想象和虚构,而是存在并完全可能变成毁灭人类的现实。可喜的是国际社会的大多数成员都已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各国都制定了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的法律,并正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做着各种努力,虽然其中有不和谐的声音时常冒出,然而就像小说所描述的结局那样,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从《京都议定书》到《哥本哈根宣言》,通过各国的不断努力,人类的生活终将会变得能够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
  
  注释:
  ①本文所引用的有关谢尔顿小说的写作部分均引自《译林》2006年第6期62、122、133页
  
  参考文献:
  [1](美)丹·布朗.数字城堡 [M].朱振武 信艳等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5
  [2](美)弗雷德·伊克莱.国家的自我毁灭[M].相蓝欣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3](美) 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 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
  [4](美)西德尼·谢尔顿.你怕黑吗? [M]. 刘珠还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6)
  [5]顾言.我们的天空会改变吗?[J]. 《译林》2006(6): 134-135
  [6]黄禄善. 美国通俗小说史 [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538-541
  
  作者简介:张伟铭,职称:副教授,工作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评析谢尔顿的惊险小说《你怕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