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11期 ID: 153902

[ 王宏洁 文选 ]   

基于学科建设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研究

◇ 王宏洁

  [摘要]笔者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依托本馆现有的馆藏文献及网络、电子资源,针对我校学科建设的现状,认为在本馆实行学科馆员制度,建立完善的一对一“图书馆员——学科专家”模式,为其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多元化的知识服务,具有十分实际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建设;知识服务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已经逐步进入了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新阶段,在信息服务的方式、内容、模式等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从传统的文献服务转化为提供“以知识选取与存储、知识重组与再生产、知识配送与输出为内容”的新型的知识服务。
  一、知识服务是知识经济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服务观念,是对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张晓林在“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的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一文中提出“知识服务是以信息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读者的问题和环境,融入读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并多次被引用。把图书馆服务的主要方式定位于知识服务,正是立足于社会和读者的需要,也有利于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高。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特点分析如下:
  (一)知识服务是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知识服务是图书馆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活动,图书馆的一切服务要以用户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同时,知识服务又是一种主动的个性化的服务,图书馆借助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向用户主动提供和推荐相关信息,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
  (二)知识服务注重的是创新服务
  知识服务注重的是创新,注重的是文献的深层次开发。图书馆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来搜集和选择各种相关信息,对现有文献进行加工、整序,形成新的知识产品,解决用户知识和能力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使其得到所需的、有别于其他信息环境获取的、需要分析和重组的知识信息。
  (三)知识服务手段更加追求自动化、网络化
  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在知识经济环境中,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自动化、网络化成为必然。图书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挖掘显性知识中的隐性知识,E-mail、BBS、远程视频等技术的应用,不仅降低信息处理成本,增强知识贮存能力,使图书馆可以快速、方便地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
  二、高校的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是学校综合实力的核心表征。高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是以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为依据,以社会需求的变化而调整和变化的,在这一过程中,图书馆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在研究学科建设,但与我校的具体情况都不相符合。
  作为有着六十多年发展历史的高校,我校已逐步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医、文、经、法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设52个本科专业(其中11个专业已升为一本招生专业),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有8个A、B类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教改示范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十五”期间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63项。在此基础上,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近年来,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比赛中屡创佳绩。
  三、在学校当前学科建设蓬勃发展的情况下,我馆开展学科化知识服务的必要性日益凸显。
  (一)立足于高校的学科知识服务,具备坚实的基础和迫切的需求。
  高等教育改革促使大学规模不断扩大,发展综合性大学已成为主要趋势。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服务保障中心,必须密切配合学校的学科发展和科研方向,必须集中资源,优化配置,进行学科化、专业化的文献信息支持和知识服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来促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努力提升自己的研发水平,提供一流的服务。
  (二)满足读者个性化、专业化的需求。
  图书馆的读者主要是大学师生,他们的教学科研具有鲜明的学科性,要求图书馆提供学科知识咨询服务。图书馆必须主动将资源和服务与读者的需求结合起来,加强资源整合,深化服务层次,根据师生的需求、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来更新资源建设,把读者的使用效率和满意度作为评价图书馆的最主要标准。
  (三)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大学有三项最基本的职能:教学、科研和服务,这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都是高等教育评估的重要内容。图书馆进行学科知识服务,不仅能提供尽可能全面、系统、最新、有价值的文献信息服务,同时具有支持学校进行多学科、高水平的研究以及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和一流学科的建立,并且随着学科的发展创新而发展创新,也为以后进行更加深入的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强核心竞争力,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为了适应我校建立“国内知名、省内一流高校”的需要,我馆积极配合学校发展的步伐,初步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这是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是为满足专业需求而设立的一种服务制度,也是我馆承担起学术性机构配合学校教学科研的一项有力举措。
  (一)建立一支合格的学科馆员队伍
  学科馆员一般要具备大学程度的某一(非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科背景知识和一定的图书馆学专业知识,要熟悉参考咨询的基本业务,具有较好的外语能力,要全面了解并善于利用馆藏文献资源,特别是能够很好地利用各类参考工具和数字文献,了解和熟悉本学科国内外专业数据库的原理、结构、链接和组配方法,能自觉地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有主动的服务意识,要注重服务理念、服务方式以及信息内容的创新。
  (二)建立与重点院(系所)的联系
  确定学科馆员对口联系的重点院系,从中推选出一至两名热心图书馆事业并全面了解本学科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的教师作为“学科联系人”,方便学科馆员与院系之间的联系。学科馆员也应主动与对口院系沟通,建立起学科馆员常规性对口联系制度。同时,还应在用户中广泛开展调查,收集读者意见,认真分析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
  (三)宣传学校的重点学科和科研成果
  学科馆员要加强建设学院重点专题数据库,联合院、系和校外科研机构,宣传学校的重点学科及科研成果,向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发布新技术、专利、科研成果等信息,促进重点学科科研成果向社会转化,提高学校知名度。
  五、结束语
  目前,我馆的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学科化服务工作越深入,对学科馆员的素质要求也就越高。因此,学科馆员应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素养,在满足广大读者的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发展专业化、知识化和个性化的特色知识服务,更好地满足重点读者的特殊需求,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32-37.
  [2]董梅香.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新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3):81-82
  [3]谭巍.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探讨[J].科技广场,2009,(12):168-169
  [4]乔南等.刍议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与学科馆员的素质培养[J].图书馆界,2010,(1):38-40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理工大学青年科学研究基金“基于学科建设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宏洁,女,安徽理工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

基于学科建设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