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11期 ID: 153954

[ 丁勤枢 文选 ]   

语文合作学习低效现象剖析及对策

◇ 丁勤枢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认同。但由于人们对合作学习在认识上不够深刻、在操作上不够科学,使得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出现低效,甚至流于形式。
  [关键词]中文教育;《鞋匠的儿子》;《春雨的色彩》
  
  一、自说自话:重形式,轻实质。
  课堂中合作交流最常见的问题是几个孩子围坐在一起泛泛而谈,自说自话,如隔靴搔痒,说不到点子上,落不到实处,这样的三个臭皮匠,讨论来讨论去还是三个臭皮匠,学生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如我在教学《鞋匠的儿子》这一课时,让孩子们自主阅读林肯对参议员们说的三段话,小组合作讨论,从中读懂了什么?林肯是个怎样的人?我在巡视时听到一个小组内的发言:
  生1:林肯真是一个谦逊的人,怪不得他能当上总统。
  生2:是啊,那个参议员这样侮辱他,他不仅不生气,还要帮那个参议员修鞋,这真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生3:要是换了我,肯定早就暴跳如雷了。
  生4:读了林肯说的三段话,我想到了一句话“宰相肚里能撑船”。
  ……
  乍一听,学生们发表的见解也没有什么偏差,还能结合自己的体会,说得头头是道,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合作了。但深究下去,就会发现:上述交流没有切实地结合文本,没有落实到字词句段中去。交流时小组成员各自为政的,没有相互的交叉和碰撞。对此,我们采取的对策是抓住关键字词,使体会落到实处。
  一般而言,入选语文教科书的课文都是编者精挑细选出来的较有代表性的文章,在遣词造句上是经过仔细斟酌推敲的,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紧扣文中关键的的字词句反复揣摩体会。我在听到这一段讨论后立即意识到这是引导学生抓关键字词解读文本的契机。如,在上述教学中,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你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句体会到林肯的宽容谦逊的呢?除了谦逊,你还读出了什么呢?他对自己的父亲有什么样的感情呢?”让学生绕围这一问题,在自主阅读与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研讨,课堂合作学习,就减少了“空”、“泛”、“浮”的现象,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的,“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学生在与文本初步对话,对遇到的问题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教师应把握时机,适时地介入,提出有质量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导讨论向纵深发展。
  二、放任自流:重优生、轻全员。
  合作学习大大提升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习好的学生大出风头,小组往往成为学困生逃避学习的“避难所”,交流合作时,学困生只是“看客”、“观众”,即使在公开教学场合中,我们也不难看到:成绩好的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有的学生只顾自己干自己的事。小组合作学习课上,因为缺乏必要的课堂组织,放任自流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优秀学生得到重视,而学生全员参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关注,从而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
  如何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促进学生全员参与?我们应注重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深入研究、改善分组方式,学生之间在智力类型、认知风格、性别与个性特征等等方面都是各不相同的。可以让学生自愿组合、综合优化,即自由选择合作的对象,可以按性别分组,可以按学生能力分组,也可以按选择的相同的学习方法分组,组长也由小组成员轮流做。要加强对小组学习程式、方法指导,小组围坐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两者之间并非可以简单地划等号,建立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合作伙伴关系,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适度介入小组讨论,对讨论相持不下或者不深入的小组要及时点拨,确保信息交流的质量,尽量做到防止时间空耗。
  三、含糊其辞:重表扬、轻评价。
  新课程倡导对学生的激励,从而导致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表扬学生。在一些公开课上,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的一些现象,对于学生们发表的观念,不管是否合理、正确,只是一味的肯定、表扬。好像如果不这样,就会打击学生们的积极性。对于有些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的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认识、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解读,这时教师如果不能做到即时的“有效评价”,甚至含糊其辞,就必然会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坚持将“有效评价”的原则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即使学生在交流讨论时发表的意见是稚嫩的、偏颇的,甚至是不正确的,我们都要给予有效反馈,及时评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例如:在听一位老师上《春雨的色彩》一课时,老师说:“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麻雀、小燕子和黄莺眼中春雨的色彩。那么,你们眼中的春雨,又将是怎样的色彩呢?小组讨论。”有一个组的学生是这样发言:“我们认为小鸟说的不对。我们眼中的春雨是没有色彩的。”
  此时,课堂有些骚动。学生提出“春雨是没有色彩的”这个问题,是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而生发出来的真实体验,这位教师没有以学生不配合自己为由加以否定,也没有以“你很会动脑筋!”来搪塞学生、草草收场,而是理智地凭借自己的专业判断能力及时对问题进行引导,让学生的生成趋向正确。于是探问开始,教师在化解问题。
  师:你的体验不错。春雨确实是没有颜色的,但是它落到地上以后会让桃树、小草和油菜花发生什么变化呢?
  生:春雨落到地上后,桃花就红了。
  生:春雨落到地上后,小草就绿了。
  生:春雨落到地上后,油菜花就黄了。
  这位教师积极评价,适度引导,把非文本所描述的内容,巧妙地嫁接到文本中所描写的情景中,让学生通过“无色”认识到“有色”,从而生发了学生热爱春天、喜爱春雨的情感。这样,学生由于认识上的转变,知识得到了新的构建。
  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它也是体现师生价值观、焕发师生生命力的最好舞台,我们只有准确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才能让合作学习焕发出其自身应有的生命活力。
  
  作者简介:丁勤枢(1977—),女,汉族,南通市通州区人,南通市通州区骑岸小学,小学高级教师。

语文合作学习低效现象剖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