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11期 ID: 153869

[ 付春光 文选 ]   

谁杀死了耶洗别

◇ 付春光

  [摘要]耶洗别是圣经《旧约》中为数不多的几位女性之一。由于她“罪恶深重”,她的名字早已在西方社会成为“狠毒邪恶”的代名词。然而,虽然圣经是西方宗教文学的权威,其中却无处不留有男权思想的痕迹。本文将从一个不同的视角来解读耶洗别的死亡,从而给出一个不同于男性社会所描述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耶洗别;亚哈;圣经;男权思想
  
  一、引言
  圣经作为基督教的法典,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思想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层面。然而,圣经在给西方社会带来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根深蒂固的社会顽疾。父权制就是其中一个。事实上,圣经本身的产生也是父权社会人为构建的。由此说来,圣经与男权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共同压制了女性的地位与意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女性主义的推动下,许多学者和理论家对圣经进行女性主义阐述。美国女权运动先驱斯坦顿(ElizabethCadyStanton)等就提出应该对圣经进行否定的阅读。她认为圣经是父权制的产物,充满了对女性的偏见与压制,因此女性应该彻底否定圣经及其教义。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文学理论教授米克﹒巴尔则对圣经进行文本分析,通过解读《士师记》中三位女性人物被杀的故事,揭露圣经叙事中的性别政治。
  耶洗别,作为以色列王亚哈之妻,就是圣经性别偏见的牺牲者。她被描绘成一位无耻恶毒的女人,她崇拜异教、杀害耶和华先知、霸占平民财产,最后被上帝的“正义之军”扔下了城堡,最终死无葬身之地。我相信每位圣经读者读到这里都会为惩恶扬善的上帝欢呼了,然而,他们却不知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地被男权思想彻底地洗了脑。在男权话语的煽动下,读者们忽略了掩藏在表面之后的真相。事实上,真正崇拜异教,杀害先知和霸占平民财产的人并不是耶洗别,而是她背后的操纵者-她的丈夫亚哈。亚哈老谋深算,他利用了耶洗别的刚毅性格和对他的爱在背后操纵着耶洗别,使她一步步地走上了不归路。所以耶洗别只不过是男性野心的替罪羔羊罢了。
  二、亚哈之计
  历来圣经读者都会冠以耶洗别三大罪名:异教,霸占民财,和杀害先知。三者行其一已经是大恶,更别说是三者俱犯了。然而通过否定阅读圣经就会发现,在这些恶行的背后有一个幕后操纵者,那就是列王亚哈,他利用借刀杀人和苦肉计使王后耶洗别成为了自己的替罪羔羊。
  (一)借刀杀人
  首先,把亚哈叛教归咎于耶洗别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旧约》列王记上第十六章记载,犹大王亚撒三十八年,暗利的儿子亚哈登基作了以色列王。暗利的儿子亚哈在撒马利亚作以色列王二十二年。
  暗利的儿子亚哈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比他以前的列王更甚,犯了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所犯的罪。他还以为轻,又娶了西顿王谒巴力的女儿耶洗别为妻,去事奉敬拜巴力,在撒马利亚建造巴力的庙,在庙里为巴力筑坛。(列王记上16:29-32)
  从以上这段话可以看出:圣经并没有明确记载亚哈是受到妻子耶洗别的唆使才背叛了上帝耶和华。事实上,亚哈娶异教妻子耶洗别和他奉敬邪教巴力并没有因果关系,而只是简单的时间先后关系。狡猾的亚哈特意安排了这两件事情的时间,从而使人误认为他是受了耶洗别的唆使。因为当时即使是亚哈有投靠异教的打算,碍于上帝的权威,他也不敢轻举妄动,因此他就需要一个挡箭牌,而从后文中我们发现耶洗别敢爱敢恨,性格刚烈,又是来自崇奉巴力的异教,所以便成为了合适人选。他先娶信奉巴力的异教女子耶洗别为妻,然后光明正大地为巴力建庙筑坛,因此即使是上帝怪罪下来,他也能逃脱罪名,把一切责任都推脱到耶洗别的身上。多么聪明的亚哈,他不仅让他的子民以为如此,让万能之主耶和华以为如此,还巧妙地逃过了圣经信徒的责骂。
  其次,亚哈信奉巴力,为他筑坛祭祀并且供养了一批巴力先知。当以色列人的先知以利亚奉受耶和华指引在基顺河边杀死信奉巴力的先知四百余人后,亚哈作为一国之主无论是威严是上还是信仰上都受到了极大的侮辱,可是亚哈并没有立即发怒杀死以利亚,而是选择驱车回府去禀告妻子耶洗别。难道堂堂以色列王也患有“妻管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亚哈见了耶和华所派先知的能力后,害怕自己的报复行为会最终受到惩罚,而他又知道妻子耶洗别性格刚烈,又对巴力虔诚,因此他“将以利亚一切所行的和他用刀杀众先知的事都告诉耶洗别”(列王记上19:1)。与亚哈相比,耶洗别是巾帼不让须眉,敢爱敢恨,敢作敢当,有勇气捍卫自己的信仰。她“差遣人去见以利亚,告诉他说,“明日约在这时候,我若不使你的性命像那些人的性命一样,愿神明重重地降罚与我”(列王记上19:2)。先知以利亚见此光景便在耶和华的指引下脱身逃走。而耶和华自然首先将此罪过记在耶洗别头上。
  另外,耶洗别强抢别人的葡萄园,还设计害死耶斯列人拿伯的事情一直让圣经读者耿耿于怀,大部分读者都会痛恨耶洗别的蛮横狠毒。可是仔细分析原委,其实整个事件也是出于亚哈的诡计。首先,是亚哈先看中了耶斯列人拿伯的葡萄园,想与之交换,却被拿伯拒绝。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国之主的亚哈,轻而易举就可以把葡萄园夺过来,可是亚哈同样没有如此“鲁莽”,他“闷闷不乐地回宫,躺在床上,转脸向内,也不吃饭”(列王记上21:4)。他这么做当然是做给王后耶洗别看的。当耶洗别前来看望亚哈时,亚哈便把来龙去脉告诉了她。耶洗别果然就出面为亚哈夺来了葡萄园,并设计杀死了拿伯。当耶洗别把这个消息告诉亚哈后,亚哈并没有责备耶洗别心狠手辣,而是欣然去得耶斯列人拿伯的葡萄园。这也证明,亚哈是在利用耶洗别,他早就知道将这件事情告诉王后耶洗别后,她会想尽各种办法出面为自己夺来葡萄园。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亚哈利用了耶洗别对自己的爱和刚烈的个性。
  (二)苦肉计
  首先如上文所述,在亚哈向拿伯索要葡萄园遭到拒绝的时候,亚哈便使用苦肉计,赢得妻子的同情,从而借耶洗别之手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当耶和华看到了亚哈和耶洗别行的恶事差人传话说二人将有恶报时,亚哈“就撕裂衣服,禁食,身穿麻布,睡卧也穿着麻布,并且缓缓而行”(列王记上21:27),此时,亚哈马上转变了自己的态度,把自己“包装”成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企图赢得上帝的同情。为了苟且偷生,他如此轻易地改变了自己的立场。这一招苦肉计着实有效,上帝决定因亚哈在他面前自卑,因此在亚哈有生之年不会降罪于他。而书中虽然没有对耶洗别的反应进行描述,但是从后面耶洗别的下场可以看到,这个女子绝对没有像亚哈那样虚伪与软弱,她不愿背弃自己的丈夫和信仰。当耶户杀死了以色列王亚哈,又来攻占耶斯列的时候,王后耶洗别并没有向亚哈那样落荒而逃,而是从容不迫地梳妆打扮,即使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分钟,她也要光鲜亮丽。虽然最后她死得惨烈,但是比起亚哈可谓是死得光荣壮烈,可歌可泣。
  三、男权压迫
  耶洗别乱弄权势,作威作福,不仅屠杀了许多以色列人的先知,还帮助国王亚哈抢夺拿伯的葡萄园,最后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这当然有她自己的责任,但同时她也是一个敢爱敢恨,敢于坚持自己信仰的刚烈女子,只不过她的忠贞的个性使他成为国王亚哈手下的一个棋子罢了。那么,为何后人在阅读圣经时,忽视了耶洗别可爱的一面,完全将她理解成野心勃勃、狠毒邪恶的女子呢?或者说是什么助长了亚哈之计呢?
  据记载,圣经《旧约》里的故事一直都是民间口头传述,到公元前1250到公元前1200年左右,才有人开始把一部分诗篇记录下来,而直到公元前450年,大部分《旧约》故事才陆续编撰成文。第一本包括39本书的官方的希伯来语《旧约》是于公元100年左右成书的。可以说,圣经《旧约》的成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男权社会。在这个过程中男权思想一直占主导地位,为了真正控制女性的思想和地位,男权社会便借助宗教法典给人们说教洗脑。就耶洗别这个人物来说,男性社会试图利用话语权来扭曲这个人物形象,他们完全妖魔化了这位女性,忽视她人性的一面,也忽视了亚哈在耶洗别一系列行为背后所起的作用,因为他们试图以此来塑造一个男性社会女性的反例。她的死是男权社会在借助上帝之声警戒所有女性,唯有温顺贤淑,遵循三从四德,把毕生献给自己的丈夫,规规矩矩相夫教子,为夫家传承香火才能得到上帝的宠爱。在男权社会看来,耶洗别的错不在于她乱杀无辜,而是在于她大胆地站在了男人的前面,没有成为那个“男人背后的女人”。
  四、结语
  耶洗别是有血有肉的女子;她有喜怒哀乐,有爱恨情仇;她敢爱敢恨,敢于坚持自己的信仰。然而,一个偌大的男性社会却容不下这样一个女子,她最终被男性社会无情地判处了死刑。她的死不仅要归咎于丈夫亚哈的奸诈,还要归咎于男权话语和男权思想对于女性的压迫。圣经作为西方宗教的法典,是男性社会利用话语权堂而皇之地压迫女性的工具。就像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西蒙·德·波伏瓦所说的一样“社会将女性置于相对于男性的‘他者’位置,因而女性话语一直处于相对于主流话语的边缘位置或被压抑的地位……而想争取平等的话语权,首先需要对抗、解构主流话语”(黄华,2005:42),现代女性若想真正的与男性拥有平等的地位,就必须重新认识历史,批评地认识历史,争取到女性自己的发言权。
  
  参考文献:
  [1]邓杉.赵蓉.浅议《圣经》女性研究的意义和走向[J].2008年人文社会科学专辑第34卷,2008, 第34卷:51-52
  [2]黄华: 权力,身体与自我———福柯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第42页。
  [3]梁工.女性主义文论与“圣经”批评的互动关系[J].文学评论,2010,(2):49-51
  [4]圣经-中英对照(简化字现代标点和合本).中国基督教协会
  [5]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付春光,上海财经大学外语系。

谁杀死了耶洗别